日期:2023.4.2癸卯年 闰二月十一星期日
备注:Day505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跟司马懿学管理》之《突发事件巧应对》之二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玉平
内容: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人,表面文章做得比谁都漂亮,真正用他时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捅出天大的娄子。司马懿发现孟达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曹丕偏对孟达青睐有加,同样作为曹丕的下属,司马懿用以下三个方法处理和孟达的关系:
方法一:提前判断,矛盾公开。
司马懿对孟达家底十分了解,所以才知道他今后定危及曹魏王朝。
孟达父亲孟他,官拜东汉凉州刺史,不过这个刺史是送礼送出来的。
孟他做官是在东汉灵帝年间,正值汉灵帝最宠信的宦官张让大权独揽。孟他一心想走张让的门路,但因自己是草根,跟张让实在无任何交集。
所以他想到一个方法:变卖家产贿赂张让身边家奴。只几年功夫,家业送尽。
家奴得知也挺抱歉,就问孟达有什么需求。孟达只希望这些家奴围一圈给自己磕一个头。
家奴们一听就答应了。于是,第二天家奴们就在张让府门口等着孟他,孟他来得较晚,当时到张让家走门路的人特别多,当家奴们发现孟他来了,“呼”地一下就上去了,几十个“扑通”跪下一圈。这件事让所有在场送礼的人都震惊了。
于是到处打听孟他并尾随来到孟他家里,拿出金银财宝等物品行贿孟他。孟他将这些物品登记造册,列个清单,原封不动都送给了张让。
张让大喜,立刻拜孟他为凉州刺史。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孟他是一个善于钻营、舍得血本的政治赌徒。
当司马懿发现孟达是无原则无价值观,只考虑个人得失的反复无常小人。所以他认为孟达绝不可重用,于是司马懿“骤谏”曹丕,这也正是司马懿为今后收拾孟达埋下伏笔,这叫“公开矛盾,为以后铺垫。”
高潮之前要有序曲,动手之前要做铺垫。司马懿跟孟达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一开始就这么僵是故意的,就是为了给将来突然动手做好铺垫。
方法二:确认权威,合理行动
孟达与蜀汉私通书信、有造反迹象这件事被孟达身边的申仪发现了,申仪立刻派家人拿着书信向司马懿紧急汇报,说孟达要造反。
在得知消息后,司马师却劝司马懿等皇帝批示再调兵灭掉孟达。
可司马懿当时刚被恢复职务不久,因为曹睿中了诸葛亮的“反间计”,认为司马懿要造反,所以,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
其实,从曹操、曹丕到曹睿,造反的阴影一直笼罩在司马懿头上。在这种情况下,若不汇报就私自调动大军,就是授人以柄。
但司马懿想清楚一个问题:之前自己相当于是楼道里一根无足轻重的水管,而现在自己就是正房里一根顶天立地的大梁。司马懿的地位叫“以前靠着墙,现在顶着梁”。大不一样了。
管理学有个规律,权威性跟人际关系的敏感性成反比,越有权威,越不用太在意人际关系。越没权威,越要在乎人际关系。
权威性就是自由度,权威性有多大,自由度就有多宽,有本事的人发脾气,那叫个性,没本事你敢发脾气,那叫找死。
方法三:借人借势,速战速决
司马懿消灭孟达是借助了几个人。
第一个人是曹魏的右将军徐晃徐公明。但罗贯中却把徐公明写死在孟达手里,原因有二:凸显反贼的罪恶,激起群众的义愤。第二,给司马懿擅自调兵增加合法性。
管理学有个说法叫做“用价值观管高人,用制度管普通人,用人盯着小人。”所以,司马懿采取的是“用小人管小人,用老鼠盯着老鼠”,用同类人盯着同类人,利用他们互相牵制。
司马懿发现了孟达内部管理的弱点,孟达是个反复小人,这类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越是亲密的人,关系越不稳定,最容易遭到来自身边人的反对。
所以司马懿就策反了孟达身边人(一个是孟达的外甥邓贤,一个是孟达的亲信李辅),这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作战方法。
这两人在关键时刻开城投降,造成了孟达全线崩溃。所以,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团结问题永远是大问题。
在无请示擅自行动后,动作就一定得快,如果慢了,即便成功了,领导也不高兴,要追究你的责任。所以司马懿就决定,一定要速战速决,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亲笔给孟达写了一封信安抚孟达。
第二, 司马懿加快行军速度,“倍道兼行”,白天晚上都走路。
第三, 到了新城之后二话不说,立刻组织攻击。
司马懿消灭孟达,不光是为国家除去了一个大患,而且给司马懿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权威,整个曹魏政权,原先支持他的人更加支持他,原先反对他、担心他要谋反的人,现在也不得不承认司马懿的才华和能力了。
启示:司马懿熬过曹操的猜疑,又迎来了拎不清的曹丕。
虽说与效力曹操时地位大有不同,却让司马懿不得不忌惮因曹丕性格所带来的政治生态的灾难,也是为着自己今后的生存圈更是为了政权稳固的根本。
他看出孟达危害性不止在政治生态,更大原因是孟达身上的不确定性是他无法掌控的。
毕竟人心隔肚皮,孟达这类人向来都是唯利益趋使,什么忠诚信念理想节操都是幌子。
正是看穿孟达的野心,司马懿让朝堂上下得知自己对孟达的态度,也是为了今后为收拾孟达做好铺垫,不至于在关键时刻有好事之人拿平时表面上的客气当成攻击自己的靶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