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没写日记,感知又丢掉了。简单记录一下今天的书影音。
昨晚开始看《正见》,这次看比之前多了新的感受。“无常”的概念某种程度上与《反脆弱》的理念很像,万事万物都相互依存,难以控制,风险和变化无处不在,没有什么是绝对永恒的或可以预测和掌握的。还有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佛教提倡发展人的绝对价值,钱财权利乃身外之物,和合事物终会消散转化,生命也会流逝,唯有智慧和真理不朽。快乐不是目的。但这本书的文字有些口语化,好像一个老师把东西嚼碎了喂给你,拖沓不干脆,容易看着看着就找不着头绪。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感觉米兰昆德拉的行文和思维方式非常对我胃口。故事里夹杂着哲学思考。而且他的笔触非常轻盈,没有厚重的形容词,只有清爽的、一语中的的概念,巧妙的比喻。一个状态不好的晚上抄这本书的笔记,今天走在路上时又想起来,我非得重看一遍不可。
最近一直在听Pixies,据说是一种叫“盯鞋(shoegaze)”的曲风,“吉他噪音墙加上梦幻的声线,致力于探索吉他表现力的极限。极致的美丽噪音使听众得以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如同做一场冗长而美妙的梦。”
”It’s music for dreaming.” —— Pitchfork
Pixies居然是一支80年代的乐队,但他们的编曲和vocal都如此靠近年轻人独有的天真烂漫,关于爱情的歌曲,甜蜜、霸道、充满活力,可爱的病态,sweet freak。鼓,吉他,贝斯,样样出彩。翻网易云评论有人提到上海文艺出版社新出的口袋本,有一本就是介绍Pixies最经典的专辑《Doolittle》,迫不及待地想要买到。低沉与爆炸的声线变换,片段式的歌词增加留白想象的空间,简洁而诗化的意象。还记得《灿烂涅槃》里提到科特有一个小本子,用来记下脑海中的句子,写歌的时候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就成了歌词。所以科特的许多歌词其实没有特定的逻辑或含义,他也很讨厌听众的刻意解读。好听的音乐,没有歌词也很好听。第一次听草东,全然迷醉在他们的节奏声线的强大感染力,完全没有在意歌词在唱什么。
但Pixies的歌词也很好。
晚上突然想到听华北浪革。盯着屏幕上的歌词。刘森的声线和咬字都太性感了。
很多时候我们到底是喜欢一个人本身还是喜欢他身上附着的所有那些像衣服一样装饰着他人格的品味?
心理老师说人和人的交往都是从聊一些与人无关的事情开始的,比如兴趣,比如八卦,比如品味,透过这些我们发现同类,接受友谊的信号,才慢慢像刺猬露出肚皮那样,袒露自身,交流内心,暴露感受。喜欢是一种心甘情愿的靠近与付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