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心里有点空但又有点耿。在日日如是的光景里,还是要找寻一些契机,才不会觉得日子总是悬着似没有边际般。众人都好奇我最近都是如何打发这时光的,要回答似也不难,还是往昔里的读读写写。
关于读写,我一直未想着能有喜人的成效。而这点和杨先生却越来越有默契:不管是否有成绩,至少在闲散的时光里,有可做的事,有可依赖的力量,而不至于虚度了时光。近来的阅读量不少,似乎弥补了今年中间几个月的些许空白。
终于的终于,将前几年一直觊觎的《蝲蛄吟唱的地方》捧在了手中。一个被世人称为“湿地女孩”的基娅,自年幼就一次次地被抛弃,被离别,面对现实,她只能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她亦只能与大自然日复一日地朝夕相处。在关于还原被世人所唾弃厌恶的湿地场景时,不禁想到了马丁君前两年分享的她在亚马逊河上的探索之旅:不能遮挡风雨的茅草屋,里面未通电,就更不用说现代电器了,还有那土黄色的河水及漂浮之上的木船…可就是在如此环境里,她从一个不会数数的小女孩自学成为有N本获奖书的博物学家及大学荣誉博士…中间的崎岖会带来太多的不忍下读,也会带来内心一次次的痉挛,更会想着想去到她身边,静静地陪她一会。究其一生,与她有过交集的人很少:施与残存温暖的暴力父亲;将她卷入一场小镇上顶级舆论旋涡的蔡斯,而这是对她的残忍;可也是这样的残忍,也让她体会到了些许美好:教她识字、第一次填满了她的心的泰特;处处帮助她支持她,一同处于小镇歧视链最底层的黑人老跳。如果说残忍是上帝关上的一扇门,那么美好就是上帝又打开的一扇窗。
即使在成长的岁月里,我尽我所能去感受各种美好,但也不否认世间恶的存在,只是不会去肆意揣测。可在基娅在年仅七岁就开始体味孤独的时刻里,是世人对她的偏见,也是白人对黑人的偏见。她独自生存,独自挣扎,独自探索,独自体验…可即使如此孤独,还是看到了温暖,大自然回馈给她的温暖:海鸟对其的眷念,湿地给予的荣耀…在如哽在喉的情绪里,翻至文末,久久不愿闭合将之归于书柜。
可也是在阅读时光里,又有了“日子疯长”的感受。未曾想到,作者笔下仓皇生长的岁月里的生活竟如此近。作者籍贯就在我自家东边不远的县城,可以说同饮一河水。虽成长时代背景不同,可在他记述的人事的背后,依稀还是有我熟悉的画面:一担箩筐里的年幼小孩;老屋门口的参天古树;山头一树树的苍绿;还有那总在记忆深处的人的各种琐事…
《日子疯长》里都是作者对重要的人的回忆,可在这样的话匣子里,是对生活的还原:母亲祖辈的政治面貌让她一辈子留在了乡村;满怀好奇迎亲的三婶竟然不顾军婚的身份和他人好上;父亲在十年岁月里仓皇出逃;爷爷不计前嫌于三婶的相好对象,大度赠予老梨树叶;作者于河边弄上来的鱼;大姑失掉儿子既而又丈夫,再次成婚组建新的家庭…如此接地气接烟火气的回忆里,是作者追忆的故乡,是他心中的根和魂,更是他一生的牵绊。
一个个的人,一件件的事,深深地扎根于现实,在如此诚挚率真的文字里,是我一直想拥有的生活气息。也是在不断感慨质朴文字底下蕴含的情感时,我又想到了野夫。大抵生长的地方所隔不远,总觉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有幸地阅读到两人。野夫的《乡关何处》里,也是对故人故地故事的追忆,文字也是质朴,可字字下面却又是泣血泣泪。可能也是他们的经历,让一切充满了自然之美。
追忆的时光里,是过往一帧帧平展开的画面。或许,画面里的人已经与你相距甚远,可再当聚首会面,熟悉的味道还是会扑面而来。也是在如此毫无章法地描绘里,我又忆起曾写下的“想写更多的信,给你们”。日子疯长,信应该也会多起来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