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法是藉著片狀器具,在皮膚上刮動來治療疾患,屬於古時「砭法」的一種,古時的砭法還包括刺入皮膚內的治療。因為刮法只包括了砭法的部分,所以另立一個名稱來討論,而不再稱砭法。
刮法到近代,變成「刮痧」,因為刮了以後會出痧,就是皮膚上面會出現紅色斑點,這些斑點被稱之為痧點。刮痧在從前中國南方,可能還有治療有關瘴氣引起的疾患,所以痧字才加了「疒」為字首。
到了現在,大家一有胸悶、頭脹、昏沈、噁心想吐,食慾不振、發熱感、全身乏力、大便不順,就說是中暑了,然後直接想到的治療就是刮痧。一種療法之所以能夠普遍被大家認同、流傳,一定是有相當的療效。而常常一個有療效的辦法,就會有人試圖去擴展它的用途,因此坊間有關刮痧的書,除了治療濕熱引起的中暑以外,還可以治療水腫、痠痛、靜脈曲張、胃腸疾患以及減重。
至於刮痧療法為什麼有效,大部分的解釋是因為壓力,擠動了微循環,刺激淋巴回流吸收加快,消除水腫,清除局部堆積的廢物,而且出痧時,微血管破裂,紅白血球漏出,引起極輕微發炎,末梢循環增加,微觀組織修復加快。
至於為什麼可以治療內科疾患,所使用的理由是借助中醫的經絡理論,認為刮痧法可以刺激經絡,藉著經絡的作用,達到身體治病保健的效果。因為借助經絡的解釋,因此刮的方向就有順經逆經的的差別,因此刮的方向是固定的,不會在同一條經絡上來回亂刮。既然借助經絡的解釋,那在經絡上特定的穴位刮痧,也可以發揮該穴位的功能。
這大概是目前刮痧療法應用的大概情況。我透過手法、針法對身體的理解,對於刮痧法之所以會有療效,有不同想法。而透過我的刮法,皮膚上幾乎是完全不會出痧的,因此我將之命名為「刮法」,而不再稱為「刮痧」。
我將刮法的操作,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刮皮,第二層刮皮下組織,第三層刮肌肉。現在先說第一層,刮皮。
我認為所有對身體機械性力量的刺激,都是藉由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來反應、調整。而立體結構網絡包括皮膚跟筋膜系統兩個部份。這兩個部份在身體警戒、覺知、聯絡、維持架構上,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還是有不同的機制在運作,會各自有不同的治病原因。因此刮法透過結構網絡調整身體,這兩個部份還是要分別處理。
皮膚對身體結構網絡系統的影響,是受溫度、濕度的改變而來的。溫度、濕度的改變,皮膚會透過豎毛肌纖維及汗腺分泌來適應。但是這種適應並不是時時都非常精準或是可以快速反應,尤其現在大多數時間處在人工所創造的溫、濕度環境中,這種調適會越來越慢。
可以拿嬰兒或幼兒的皮膚來對比,長期處在冷氣室當中,或者在室外曬太陽工作者,皮膚的彈性會差很多。這種皮膚,表皮跟肌肉之間,感覺黏合在一起,比較沒有可滑動性,皮膚跟肌肉之間的皮下組織,失去應有的彈性和厚度,不完全是老化可以解釋的。
像我們觸摸嬰幼兒的肌肉,感覺起來像是一團肉,中間沒有肌肉與肌肉之間的分界線,我們通常會認為這是小孩的肌肉還沒有長成。其實剛好相反,是大人的肌肉用壞了,才會出現那麼多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稜線。這是因為每條肌肉都處在各自習慣收縮的方向沒有辦法完全放鬆,才會出現這些稜線,只要將整個結構網絡系統從表到裡轉正調好,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稜線是可以消失的,摸起來不再有一條一條的肌肉,而像是一團肉,這時肌肉做工的效率會更好,因為肌肉與肌肉之間不再會有相互的牽扯而抵銷做功的能量。
所以因適應僵固而逐漸失去彈性或反應溫濕度能力的皮膚,是可以處理還原其應有的彈性、張力、潤澤度,以及皮下組織的厚度的。
要刮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能量的傳達。我認為(這是我手下感受到的變化),身體裡面物質的流動,並非粒子依著布朗運動方式,漫無目的的隨機飄移,而是依著一個起始動能所引起的分子共振,組織間的能量及物質傳遞主要是由此而來。這個起始的動能,由心臟搏動經主動脈傳導來提供,所以如果組織間的排列阻力小,換句話來說,就是結構網絡之間的對位良好,網絡裡的緩衝空間正常,沒有曲折旋扭,那能量的傳遞消耗小,對於心臟的負回饋就少,而且提供組織的生長代謝的物質也充足。
整個結構網絡包含皮膚及筋膜(纖維組織)系統,所以如果皮膚的功能本質沒有恢復,不僅會造成整個能量系統傳遞的障礙,而且皮下組織的緩衝空間也沒有辦法恢復。
刮皮,要用比一般刮痧用的板子或湯匙,尖銳一些,也就是要有轉折清楚的直角,像一般文書用的塑膠尺,因為這種清楚的直角稜線,才能夠牽引住皮,稍微帶動表皮。在刮的時候,器物只能輕輕放在皮上面,刮動的時候,皮膚表面會起微細皺摺,刮的時候,在一個小區域內,不可以跨關節,像下臂就只有刮下臂,上臂就只有刮上臂。
刮法只在一個小區域內進行,主要在疏通由表到裡的能量流通,使小區域內的結構網絡重新排列。引法則是跨關節之間的連貫,是長程系統的整合理順。
由於皮膚下面肌肉系統收縮旋轉的方向,也就是下層結構網絡的旋轉方向,跨過一個關節後,都是不同的,而刮皮雖然非常輕微,看起來像完全沒有刺激肌肉的力量,但仍然算是一種牽引組織改變的力量,牽引的方向就一種有方向性的刺激,因此如果刮皮跨過關節,會使得相鄰兩關節下的肌肉系統產生扭旋。這種肌肉系統的收縮,並不是物理性力量的牽引拉扯,而是皮膚性質改變所造成的張力自行調整,是身體自己完成的。
刮的方向是由遠心端往近心端刮,就是由手掌往手肘刮,膝蓋方向往鼠蹊方向刮。因為表層結構網絡,在遠心端是鬆的,因為肢體活動頻繁,所以表層要鬆才能有足夠的牽拉滑移空間。所以由遠心端往近心端刮才刮得動,由近心端往遠心端刮,是刮不動,無法牽引皮膚滑移的。
刮動,讓表皮起輕微的皺摺,是為了給結構網絡空間,讓它能自行還原,因為所有結構網絡之間的變化都是系統裡所有張力互相牽引的結果,要讓它還原,必須阻斷其他張力,有足夠改變本身性質的空間。因此要從遠心端往近心端刮,才能製造出空間,當由近心端往遠心端刮的時候,只會讓結構越鎖越緊而已。
當刮皮完成之後,鱗狀上皮組織應該要柔軟的的浮在肌肉層上面,用手輕觸在皮膚上,可以感覺整個由表皮到肌肉的深層,都變得比較鬆軟有彈性,可以感覺下面的組織液流動變得充盈而容易。這種變得鬆軟有彈性,並不是物理性力量的擠壓所造成,只是改變輕觸皮膚,使皮膚性質改變而已。
如果一開始就拿比較圓滑的器物往下擠壓刮動,那皮膚的這種變化就沒有辦法發生,刮完以後雖然整個組織也會變得比較鬆軟,但是不同層次之間的充盈感,鼓起蓬鬆的感覺,就出不來。也就是由裡到表的能量的傳遞還是沒有真正完成,以後組織復原的能力會比較不好,因此刮法第一步需要先刮皮。
林兩傳2020.09.11台灣桃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