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和欺骗,是网上一直在热议的话题,知乎上有很多问题“保险公司是不是都是骗人的?”
“为什么在大众对保险的印象不好”。大部分回答无外乎都是历史的遗留问题,balabala。
回答的也对,但是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典型的信息传播误差。
哪个行业没有一两块老鼠屎呢?
一个行业如果被扣上了骗子的名声,肯定是有很多被大众所熟知的案例堆砌起来的。
同理,保险的理赔如果非常的难,那至少是50%以上的拒赔率。
但是我们反观2019年保险行业的理赔数据
根据平安等33家寿险公司2019年的理赔数据,在获赔率上,超过97%的案件获赔,大中小公司没差别。
只有不到3%的拒赔案例,而且大多数还是没有如实告知健康情况。
那为什么还是摘不掉欺骗这个帽子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信息的获取方式以及媒体对拒赔案例的推波助澜。
相比于正面信息,我们关注更多的是负面信息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首先,人们在潜意识里喜欢扮演一个受害者,而看到负面信息时,人们会首先把自己带入到这个事情中,从而思考下次我遇到这种事情该如何处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同时,出于对被拒赔方的同情,更容易产生一种路见不平的英雄情结,以及幸好不是我的自我满足感。
保险公司动辄百亿资产,背后是大公司大财团;被拒赔的消费者弱小无助,又正逢灾难,拒赔太符合“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的戏码了。
此时,真相都未必重要,遑论理性分析了。
而只要一出现拒赔的戏码,各路媒体就开始兴风作浪。
很明显
负面信息更容易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比如我们知道飞机的安全率达到99.99997%,可以说是很安全的交通工具了。
但是关于飞机的大部分报道都是与空难有关的,比如,马航370事件、川航8633事件;
这种事情被一次次的报道,一次次的深入人心,
所以很多人在下一次坐飞机的时候总是会想到,我会不会也遇上这种事情。
从而开始怀疑他的安全性。
负面信息往往伴随着猎奇刺激的情节
别人的坏消息能帮我们减压,这句话说起来不好听,但事实如此。
前段时间爆火的余欢水,看完是不是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顿时幸福感飙升。
就好像没有房的,总能轻松地看待房价暴跌;不炒股票的,总能乐呵的谈论今天的股市是不是崩盘了。
综上所述
媒体的特点、人类的天性、保险的问题,让我们过滤掉大量理赔信息,记住并愿意传播拒赔新闻。
这种错觉,导致主观印象和实际情况产生很大偏差。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作为一个可以独立思考,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时,要理智,要冷静,自己要会分析;不要被各种言论扰乱自己的判断。
这里是【懒伙计】保险笔记,如果想了解更多欢迎私信“咨询”。
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