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国内某著名学者、作家的作品,以至于这些年来基本上是一见到他的书就会不加思索地拍下。
实事求是地讲,该作家的书写得确实不错。他总是能将文化视野和历史视角巧妙地融为一体,去解读自己看到的一切,也就是把历史、文化、民俗、情感、思想等诸多元素融合到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散文写作手法,为散文开拓了一块新土地。在其高光时刻,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他的读者群。台湾学者余光中先生曾评价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继朱自清、钱钟书之后的不二选择。
最近十几年他很少出现在公众媒体下,有点悄无声息,其实是在酝酿并创作新的作品。
前几天无意中在百度弹出的广告中,看到介绍该作家的新作隆重登场,于是打开手机“淘宝”,欣喜拍下一本。
隔了一个国庆小长假,所淘的宝贝珊珊而来。迫不及待地撕开包装,习惯性地捧起书来,瞅瞅封面,瞧瞧封底,然后随便打开内页……
以往的这个时刻都是有点小兴奋,对到手的宝贝爱不释手,但这次的感觉不是这样,瞬间心里产生一种莫名的郁闷。可能是期望与现实落差太大,让我一时无法接受。
书,从包装角度看,一点问题没有,蓝色底面,特种纸印制,再配上烫金宋体书名,给人的视觉印象就是很豪华,很大气。
随便翻来一页,试读。感觉有点似曾相识?再读!
静下心后,将书从目录到正文翻了一遍,基本弄清该书的基本结构--
全书共432页,分正文部分和附录部分,从页数看,两者几乎半对半。
正文232页,其中正文的主体部分在我三年前买的该作者另一部作品中出现过,原书只用了28页,而手头上的这本只不过比原先多了一点点诠释,就通过增大字体、扩大字间距和行间距等惯常伎俩变成了232页;至于附录部分更是让我恶心,竟然有三个附录。第一个附录是把正文中的重点重来了一遍,然后第二个附录又把原古文倒腾了一遍。最不可理解的是第三个附录,作者又把古原文用毛笔“书法”体自己抄看一遍。看到这,真的好无语啊!如果只是想扩充篇幅,把字直接刻在竹简上岂不更好?
如果把这本书的有效内容整成一本二百左右页的册子就蛮好了,谁知作者竟然鬼使神差地这样胡乱折腾,使其高大形象在我心中一落千丈。作者即不缺名,更不差钱,为何偏要这样?不明白!
淘宝上说:七天无理由退货!既然这样,我还等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