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通过北京大学学习生活、创新人才教学实践、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北京大学结业证书等核心模块,旨在为有志于成为创新人才的学员创造平台,走进北大课堂,领略创新学者风采,感受创业学术魅力。 讲座式课堂:特邀北京大学教授,及世界名企高管、知名创业者、北大优秀校友,以互动讲座形式充分交流,涵盖金融、互联网、市场营销等创新创业前沿课题. 课程设置:大学生创业准备:窦文章;企业融资实务:黄嵩;创业项目管理:朱郑州;移动互联网创新:赵占波;云计算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莫同 部分师资:窦文章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金融信息与管理技术领域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窦尔翔 博士 教授 金融信息与管理技术领域学科组副组长;黄嵩 博士 副教授 金融信息与管理技术领域 经济学博士 金融学副教授;赵占波 博士 副教授 金融信息与管理技术领域学科组副组长;莫同 博士 副教授 软件技术与服务工程领域;朱郑州 博士 副教授 软件技术与服务工程领域 往期嘉宾:吴中海,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向群,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书记;林慧苹,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房平,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校友会副会长,北京和创未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优分期)创始人;于鹏飞,北京大学软微校友会副秘书长,绿豆家装,CEO; 倪海宇,北京太能沃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 北京邮电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方面搭建各类平台,推进创新创业实践。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赛事及学科竞赛打造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举办创新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打造展示交流平台;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打造硬件支撑平台。另一方面改进管理,强化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制定激励政策,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实施“全程引导,分类协同,学生当家”的管理模式,提供柔性服务;通过信息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以学生社团活动、创新沙龙、工作坊等活动为载体,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成立了校赛组委会,聘请了北邮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导师为评审专家。学校在校赛宣传、组织和评审过程中,始终遵循育人为本、创新为魂、团队为基、市场为效的原则,注重创新创业与专业相结合、与市场相嫁接、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达到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营造学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目的。此外,学校还承办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的组织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 中国人民大学;抓培养方案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实施以强化“立德树人”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改革,全面推进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制度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深植于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坚持“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创新、创意、创业”三个三位一体,将创业教育分植于培养方案中的不同课程类别和培养环节,以创新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培养两条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抓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阵地渠道。按照三个“三位一体”要求,以创新为引导、基础培养为保证、专业融入为核心构建创业课程体系。目前,全校已开设创新类课程41门和20个学分的创业基础课程、10余个学分的专业创业课程。分层次组织创业教育课程,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面向有创业意向学生的“系统教育”、面向有创业目标学生的“重点教育”以及面向实际创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打造特色的专业创业课程,如面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已开设“互联网+”、跨境电商、互联网金融、人力资源外包等专业创业课程包,正在开发大数据、文化创意、社会创业等专业创业课程。 抓教学方法提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相长。强调多学科交叉和问题导向,提倡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开发课程,跨学科教师、跨学科跨年级学生共同组成研学团队,以研发为目标、学习实践为手段实施教学突出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学方法复合,将情景模拟、社会调查、人物访谈、撰写创业评论等方法复合,鼓励使用音视频手段进行教学和考核结业。强调整合外部教学资源,设立专门经费为每门创业课程至少聘请2—3位校外典型创业者辅助教学,为全校学生提供校外在线创业课程112门。 抓制度机制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活力。发挥校院两级驱动,强化各学院的主体作用,学校层面成立创业学院,多个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发展中心或创业指导部门。成立十余种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跨学科、跨学院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全面开放跨专业课程、跨专业辅修,实行“双选认证”制度,所有学生自主选择跨专业学习。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选修,专业创业课程纳入专业选修课范围,探索创业实习替代专业实习、创业孵化替代毕业设计等全新机制,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实现学分转换无缝衔接。 抓实践渠道搭建,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平台。设立“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开设创业指导孵化一体化的训练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