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手记#
每一段关系,每一个生命,无不都是一堂堂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课程。印象中热情开朗的马姐直到去世都没有与最爱的女儿彼此理解对对方最真挚的爱,在最后的告别仪式上,她的女儿终于明白了这些年她很快乐,这些年她心里全是对女儿女婿外孙无私的爱,她的女儿流下了对她释怀对她放心的泪,我们也流下了感动的眼泪,马姐,走好,乘愿再来!
与您分享每日好话好故事:
(一)
寻找生命的答案,
在于身体力行的体悟。
-静思语-
认知也许能帮我们看清方向,但要实现目标,靠的是行动力。
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一生出版70余本专著,累计字数超千万,涉及数学、生物学、哲学等数十个领域。
❗️当被问及如何做到如此高产时,他只回答了简短的一句话:“绝不拖延。”
56年的学术生涯中,柳比歇夫坚持一个原则:想到做什么,就立刻按下怀表计时的按钮。
️嘀嗒转动的秒针,给他一种时间拼命流逝的紧迫感。
柳比歇夫在这种紧迫感的驱使下,不管事情结果如何,总是先将想法付诸行动。
而他最终也用丰硕的成果告诉世人:很多事先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只要行动起来,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作家李尚龙说:对一件事有基本的了解后就去做,别去等待所谓的完美时间,因为你永远等不到这样的时机。
很多事情,越拖只会越难,做了才有答案。
(二)
要将困难当助力,
不要当阻力。
-静思语-
作家毕淑敏17岁时被安排到阿里部队任医务人员。
初来乍到这样一个终日只有死亡气息相伴的高原之地,面对茫茫冰川雪地,年轻的毕淑敏陷入了莫大的恐慌中。
好在,慢慢平定情绪后,她选择让自己接受既成的事实,并好好活下去。
十一年的服役生涯,帮她在医学上收获了巨大的成就,也由此而练就了超然的心胸与格局。
❓后来有人问她:你是如何度过人生低谷期的?
她回答道:安静地等待。
很多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故事再无法重写。
允许期待之外的结果出现,无论愿不愿意,都能有勇气承担一切,人生的主动权才会回到自己手中。
《半山文集》中写道:一个人能接受的事情越多,越是自由。
每一种难以接受,都给自己树起一道墙,墙树的多了,不是迷宫即是牢笼。
世间的得与失,福与祸,本就是相伴相生。
从坦然接受发生的一切,让能量场得以流动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成为过去,新的机遇就已在来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