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工作日的午后,随便走到一个喜欢的地方坐下,做一些喜欢做的事,譬如,写写这篇酝酿许久的小文章,为过往埋下一块小小的里程碑。
图片来自朋友圈14年前的此时,我刚到体制内的单位报到不到半年,从未想到,14年的光阴会一晃到眼前。
我的第一个岗位是通信技术岗(“工程师”这个称谓有时会吓到自己),在这个岗位做了10年。平平淡淡的10年。
一个妥妥的文科女生,在体制内只能走你“该”走的路。我被分到了令很多人羡慕的“舒服”单位。
不止是我吧,那时的我们可能更像是一架木制“独轮车”,自己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与内驱动力,顺从着外界的力量每天被推来推去。
不能否认我们的辛苦,忙时飞速运行,回头看看却又没有多大效能;闲时则三五“独轮车”支在窗根儿,一起晒晒太阳、侃侃大山,等待窗外日月的流转。
10年确实很长,那是最可以被称之为青春的时光吧,其实第5、6年时就感受到迷茫,第8、9年时便开始了恐慌。只知道想向前走走,却不知道要去哪里。
感谢一直没有停止寻找的我,去触摸能触摸到的各种新鲜事物,期待“遇见”一个出口。
可正如我们每个人悄然留心过,却又没有了后话的种种尝试,往往发现没有什么能解决“实际问题”。
但人生就是这样,那些看似无用的“碎石”在若明若暗的日夜为那个心心念念图破壁的女人,悄悄铺就一条路,引领她来到了“生涯”面前。
图片来自朋友圈2015年1月1日,在大家享受难得假期的时候,我又踏上了寻找之路,而这次,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彻底震到了我!
如果此刻在动画片里,一定正伴随着跳跃的音符,一些神奇的装备咔咔咔地往我身上安装吧,即使当时的我还是有个“器”无“术”之人,“独轮车”到“四轮驱动”的改造已经悄然开始。
第一跳:寻找匹配点
同年6月,机会来临时,我在上级单位范围内转型到教育管理岗。
生涯工具太多,但在我第一次小转型的决策中起核心作用的,我想还是当属“霍兰德六边形”。
图片来自新精英生涯别看一直在技术岗,其实我动手能力很弱,连菜都不会切的手要去焊各类接头,分析排除电路光路障碍,而且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否则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这是典型的R(实操型)、I(研究型)、C(事务型)的工作。当然,毕竟做了10年,胜任是没有问题的,但也从来没想过在这个方向上多走几步。
霍兰德让我看到了答案,我的代码是:A(艺术型)、S(社会型)、E(企业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做了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匹配的工作,为什么在很多人眼里依旧干的还算不错呢?经过思考,我发现大家对我的认可几乎全在“认真”、“好学”这两个特质和“讲授”这个技能上,特别是我进行业务授课时,会给人一种专业很好的感觉。
恍然大悟,原来我在不匹配的岗位上归根到底还是在用着自己匹配的代码做事情。
因此当教育岗找到我的时候,我选择了“起跳”。
尽管从世俗功利的眼光看,教育管理岗不如行政管理岗有实权、有诱惑力,但当你知道自己的匹配点在哪里,你就会笃定地走向哪里。
(备注:此阶段还配合使用了“三叶草”模型判断卡点,暂不赘述)
图片来自新精英生涯于是我来到了这个需要不断与人打交道(S)、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灵活性(A)、传播思想(E)的管理岗位。尽管是个新手,但因为符合兴趣代码,干起工作来也比较有动力,遇到挑战时虽然艰辛也还有乐趣。
在这段时间,我把原本自己喜欢与擅长的方面进行了更好的打磨与输出,还是比较有满足感的。但更大的收获还有两点:
一是看到人性多面和制度局限。
无论是站在全局(一定范围内的)还是与个体的博弈中,都近距离观察和体验了人的多样性:利益之争、排除异己、见风使舵、“农夫与蛇”、“囚徒悖论”……教育当然不是万能的,但这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
当然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但对成长有帮助的往往是“不够美好”。像我这种一直生活在呵护中的人,出来就是要增长见识的。
我尽可能提醒自己以一个“咨询师”的视角去观察思考:这样一个人、一个群体和当下情势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清醒认识到,“根本”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要客观认知到你能力所及的边界。
二是调整“母性”的心态。
“助人”是我职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心态有误区,很容易陷入负能量。
当我们面对那些根本没有自助自救意识的人时,可以平静地收起“圣母心”,让他/她先自我成长,这样反倒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那些值得帮助的人身上。在“助人”方面也要有“舍”的智慧。
就在这个岗位工作一年半后,又一个选择突然来到我面前,这次,我没有了第一次那么果断,毕竟,我们很容易做出“顺应”的选择,那么“逆向”的呢?
第二跳:跳出舒适区
是否要去我最不擅长甚至连兴趣都没有的行政管理岗,在这次小转型的决策中起核心作用的是“职业世界3种人”模型。
来自古典《超级个体》自己天生是个“媒体人”,乐于且善于传播信息,同时10年的一线技术岗位,也让我具有了5到7分“产品人”的特质,唯独“运营人”的角色,是盲区。
虽然深谙一个人最终还是要依托优势去发展,但这“短板”短的让人心里“没底儿”也不行。
经过反复思考,想到自己迟早要踏入社会,就算有一天可以和优秀的“运营人”合作,至少也得自带点儿“运营人”的基本素质吧。况且霍兰德有“E”,就意味着我很可能不是毫无“运营人”特质,只是没有机缘尝试锻炼。
于是,决定“起跳”。
(备注:此阶段还配合使用了“能力矩阵”模型,暂不赘述)
图片来自新精英生涯人生就是如此,被动中包含着主动。机遇可能是被动而来的,选择却需要你主动做出。
来到“运营人”的岗位,果然不出所料,干的非常不顺手顺心,而且似乎老天知道我此行的目的,专门把难度系数加大,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出尽难题,我边干边想边学,的确得到了更大的收获与成长。
当你知道如何才能好,却没有力量去实现时,能明白怎样会不好,就是所得。
这个和我同一天生日的单位作为即将被改革“革”掉的对象,我尽力去撑,终在江河日下、势不可挡的力量下,看到了它的前世今生,也终于在它倾塌前,带着爱恨交织的感情和虚弱的身体决然离去。
我热爱奉献,热爱“成长式”的奉献——在我成长的不同阶段,能可持续地奉献出越来越好的东西,而不是“消耗式”的奉献——耗到我油尽灯枯,于你只是杯水车薪。
这段职业经历,给我最大的收获是1个词加5个字。
在我任职期间,有幸经历了四位风格迥异的搭档,合作都非常愉快。他们四位带着不同的经历、能力与特点,陪伴我一起成长。
图片来自朋友圈可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我们几乎都是事倍功半,心情也都不甚愉悦。只有最后一位搭档会相对更得心应手一些。因此,我一直在思考:Why?
这个问题在生涯上也得到了解答。那就是在能力金字塔的上方,有一个我一直没看到的词汇:资源。它才是打开实践之路的金钥匙。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源,我特指做好当下某个角色时最有帮助的相应资源。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大惊小怪:这谁不知道呢?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都比我更早知道这个词的重要性。可知道不等于能做到。
这个词引出的那五个字便是:
人、财、物、信、时
无论我将来做什么,都应该思考,在这件事上:
哪些人能帮到我(榜样、导师、见证人、合作者、对手、平台、受众……)?
我需要投入多少的财力(学习、成本、融资……)?
我需要哪些物料?过往的哪些经验经历能在这件事里用到?……
我需要哪些信息,从哪里去获取?……
我打算在什么时间完成这件事?如何分配我投入的时间精力?我的健康状况是否允许?……
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用现有的资源换取新的资源去完成一些事情,资源之间也可以进行转换升级。
而很多人在做选择时,只在选项表面来回纠结,没有对每一个选项的资源进行盘点,最终无论做了哪个选择,其实都还没有做好把这条路走好的准备。
这段经历让我看到,我的“资源”正在相对封闭的工作与生活中日渐枯竭,互相之间无法带动增长,而人将不惑,正是给家人、为社会的创造价值的黄金时期,下个20年即将到来。
那就抓紧“起跳”吧。
这一“跳”,我将迎来“行—企—职”的全盘大“跳”。
当然,我并不是觉得体制不好(后面会说到它给我的温暖后路),分人,更分阶段,我们要感谢弱小时养育和保护我们的窝,同时也要在长大后尽早飞向天空,换一种方式来回报它。毕竟,无论体制内外,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大机器的正常运转。
离开体制的朋友都知道,这次转型才是真正意义的转型(前面的小转型都成了积累铺垫),需要进行的分析会更加现实与综合,面对的种种选择也充满更多未知与纠结。
所以在这次选择落地的过程中,我使用了更多生涯模型和工具进行分析。为了控制篇幅,对不住,我还是整个【下】出来吧!
图片来自朋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