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底的时候,人开始焦虑。这种焦虑是随着年岁渐长而逐年剧增的。
晚上点亮台灯,手拂过一本本簇新的书,触摸那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细细回忆当时与他们邂逅的情境。
是哪个点被触动了,那么急不可耐的把他们抱回家,如今却束之高阁?
《论语》,孔子在河边发出过一句著名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日夜奔流,片刻也不停歇。
无力感纷纷袭来,我终于成了书籍的收藏者。
年前的时候预订了刊物,待年末一套集齐,才想到拾起来读,一下子就被吸引住,品尝到滋味的我,匆匆又订下了新的一年。
也许人在真正被焦虑感焦灼着的时候,行动力反而非常迟缓,内心却极度敏感。
这几日慢慢回过味儿,读书这件事情不能着急,要看缘分。
我有许多书,听别人说的时候天花乱坠,急吼吼买来后却傻眼了。津津有味的感觉是别人给的错觉,自己完全看不懂,耐着性子也无法继续,现在想来,这就是所谓的缘分未到吧。
那时,我曾多次尝试。每次抽出来艰难的看一小段,又默默放回去。直到有一天,拿在手上,再也不觉晦涩难懂,可以流畅地同他对话,才生出前人诚不欺我之感。
这时候心生欢喜,体会到与书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同坠入爱河一般甜蜜。
为什么会这样呢?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在古希腊,有一个人问别人借了钱,然后一年后债主上门讨债,那人却说,自己已经不是年前的自己,不该负担这个债务……
这是个哲学问题,我无意在此讨论。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思考,一年的时间长度,人所处的空间也一定发生了位移。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的许多悲春伤秋的小情怀,还有那些哭天抢地过不去的坎儿,几年过后回头看,似乎也就那么点儿事。
所谓缘分就是这样。一定要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对的人。不然就合拍不上。
反过来想,如果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是否可以人为的替自己位移一下?不等待时间流逝,而是改变空间。前后左右 ,换个角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