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097132/967842bc992cd02e.jpg)
世界观,这是个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很少会提及的概念,谈论地更多的是价值观。因为我们本身就生活在这个世界,各自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也就不会特地去思考它。那么,在什么时候,我们会对它进行思考呢?当谈论的话题本身,就是价值观的时候。比如,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助人为乐”。
首先,不妨来看看助人为乐的反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可能你我都曾有过,尤其是小时候。我猜你以前也和我一样,嘲笑过身边的人吧,这就是“有过”的简单证明。
既然这种状态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也会存在另一种真实的状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快乐之上”。
不知道在你此前的人生里,是否遇到过这类人(至少给过你类似的感受)。我是遇到过的,而且不止一次,之前的文章中出现过的学长就属于这一类,对你而言,你们之间,绝对是滋养型人际关系(这和年龄无关,或者说这早已超脱了,所谓年龄理论带来的桎梏)。
我认为助人为乐可能存在以下这3种世界观:
其一,对方本就是个善良、付出不求回报的个体,“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快乐之上”,但他帮你肯定还是会有原因的(不然这境界实在是太高了);
其二,对方能明显感觉到,你是个知恩图报的个体,并且也相信你将来会有出息,所以提前帮助你,等到将来他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多一个选择;
其三,你本身或者是你的祖辈,对对方有帮助在先,对方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个体,所以在他能够的时候,他会想办法在不伤害你自尊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尽可能)地帮你。
简单概括一下,上述3种世界观分别是:对方很好,对方觉得你很好,你对对方很好。
说完世界观,我们来看看方法论。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有问题,但犹豫是不是要找朋友帮忙的情况。犹豫的点,很大一部分在于,怕欠人情,怕麻烦对方,当然,也不排除你身边有,那类心很大的个体。
对此,我想说,如果你此前,对于朋友的筛选是很用心的话,这时候你自然心知肚明,此刻应该找谁帮助自己。
扯偏了,回到方法论,一般分两个角度,帮助和被帮。这两类经历,你我应该都遇到过。在我的印象中,还是被帮的情况更多些,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吧,我们都需要外界的帮助。
生活中最常发生的,大概是“借钱”这个场景,分享一个我自己借钱的经历。若干年前,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出于某些原因,需要用钱,没想太多就同时发微信向两个高中同学求助(第一时间,并不是向父母求助),其中一个是已经工作一段时间了,另一个还没有正式的工作(那时候的我也没有)。
直接说结果,没有正式工作的这一位,连问都没问原因,就把1400元打到了我卡上,反而是有工作的那一个,上来就是推脱的态度。从这件事情,我也立刻明白了,哪一位是真朋友,相信你也同意,我的这个判断。
然后就是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双方,其实都没有再提这个1400元的事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主动地,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关注我的这位朋友的动态,并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回馈(注意力+时间+金钱)。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种真诚地帮助,换来的其实同样是真诚的反馈。这相当于是在你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对方愿意相信你,并且帮助你,而你也能良好地接收到这个信号,并且将它发散出去。
这个简单的经历,已经包含了助人为乐的两个角度了,被帮是因、回馈是果,因果循环,方能生生不息,友情才能细水长流。
最后,一句话总结,帮助,要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力所能及地给予,被帮的时候,自然是要铭记在心,以期回馈对方,来而不往非礼也。
以上,就是这次我想和你分享的,助人为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