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类似的两件事,却出现了不同的处理结果?

为什么类似的两件事,却出现了不同的处理结果?

作者: 取不出名字的人儿 | 来源:发表于2018-10-01 07:51 被阅读0次

    班主任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来自学生的或大或小的突发情况,有些可能只是一些在大人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这些小事在孩子眼里却是天大的事。如何处理这些"天大"的"小事",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

    缘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事件一:

    "赵老师,ZZC每天排队都踩CJX的鞋子,CJX和他说了还是踩,能给他换个排队的位置吗?"

    一天中午,在教室改作业的我收到了小陈妈妈的信息。

    "好的,我今天会去了解一下。"我冷静地回复她。

    要是以前的我,遇到这样的事情肯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小曾的妈妈,不分青红皂白一通批评,现在的我意识到,这不是在处理问题,而是在发泄情绪。

    小曾是班级里新转来的孩子,内心比较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但经过开学以来的接触,发现他是一个说得通道理的人,并不会故意颠倒是非。而小陈,是一个很老实的男孩子,犯了错误,还没批评,自己就会掉眼泪,在学校里也从不惹事生非。

    我把两个孩子叫到外面,了解事情经过:原来小陈有一次排队不小心碰到了小曾,小曾的自卫模式再次打开,他觉得小陈是故意的,所以在后来几天就总是踩小陈的鞋子。

    我第一时间把了解到的信息以及对方家长的留言告诉了小曾妈妈。小曾妈妈将对方妈妈和她交流的截图发给了我,也和我通了很长的电话,她告诉我,她和小陈妈妈因为沟通不畅最后以不欢而散收场。

    事件二:

    前天晚上,我收到了XGH妈妈的信息,告诉我,小曾说小许踩坏了他的鞋子,执意要求小许赔偿,而且每天到校就催着他赔鞋子。小许觉得很委屈,不是自己踩的,为什么要赔?

    又是小曾和同学的问题。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两天处理了太多小曾的问题,让我开始有些焦躁。不过理智还是告诉我:"冷静冷静,肯定事出有因,了解清楚再处理。"

    于是,我打电话给了小曾的妈妈,询问孩子这两天是不是有鞋子坏了。

    小曾妈妈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告诉我:"孩子确实有一双鞋子破了,我已经给它缝补好了。所以也没细问,孩子只是说在走楼梯的时候被同学踩了。"

    我告诉小曾妈妈,小曾要求小许赔鞋子的事情。小曾妈妈听了很吃惊,说回家后,等她了解清楚了再回复我。

    大概八点多的时候,我收到了小曾妈妈的留言:"你好,赵老师,我问过小曾了。那鞋子是小许同学从四楼阶梯跳下来的时候不小心踩断的。小曾说主要是因为小许同学说他没证据证明是他踩坏的,所以让他赔。我和他说过了,让他换位思考一下,自己不小心踩坏别人的鞋,心里作何感想。接下来他说不要赔了,现在没事了,鞋子已经缝好了。"

    从小曾妈妈的留言里,我知道了一些信息:

    1.如果小曾没有撒谎的话,鞋子应该是小许踩坏的。但小许现在并不承认。

    2.小曾要求小许赔鞋子,是因为他觉得小许不承认不道歉,还说自己没有证据。

    3.小曾的妈妈还是很通情达理的。

    我把聊天截图发给了小许妈妈,过了一会儿,小许妈妈也回复了我,说刚才问了孩子,孩子承认了在下楼梯时,被后面同学推挤摔倒在楼梯口,然后不小心踩到了小曾的后跟。小许妈妈和爸爸批评了小许,并说要赔偿,同时代表孩子向郑妈真诚地道歉。

    最后,两家和平解决了问题,皆大欢喜。

    思考:为什么两件类似的事情,最后的处理结果却会大相径庭呢?

    第一,父母的处理态度决定了事件的走向。

    从教七年,遇到的家长基本是非常配合老师,并且很能换位思考。记得上一届,有个孩子上体育课的时候被实心球砸中了脚趾,当场疼得脚直流血。孩子母亲尽管很心疼,但一点没有责怪学校的意思,还一直说,孩子在学校磕磕碰碰都是正常的。试想,如果事件一中两位家长也能换位思考,多去理解对方孩子和父母,并且能就事论事,那事情也不会发展到最后不欢而散的地步。小曾妈妈说,当时小陈妈妈在信息里一直强调自己孩子很老实,从不招惹别人,说小曾是插班生等等,让小曾的妈妈听着非常不舒服。

    第二,遇事应该第一时间和老师沟通。

    事件一中,小陈的妈妈得知孩子被踩脚后,不是第一时间找老师沟通,寻求老师帮助处理,而是直接找了对方的妈妈。而孩子也是,在校发生的事情应该当即找老师。其实,当发生矛盾后,最好的办法是先问孩子事情的经过,再告知老师,由老师去了解处理,毕竟老师是专业的,会从中立的角度客观看待问题,不会出现过多的问题偏差。而父母毕竟更多地是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容易会激发矛盾。

    涟漪:将突发情况转化为教育契机

    孩子之间的小小矛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不能轻易浪费。有智慧的教师要把突发情况变成一次教育契机,让事件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接下来,我该怎么做呢?

    1.国庆回去后,征得双方孩子同意后,我觉得应该像讲故事一样,向全班孩子讲述这个故事,启发孩子:以后遇到此类事件,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我能把两个人的矛盾作为契机,引发班级讨论;每个孩子都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彼此感染,互相感动。

    2.规范排队礼仪。两件事情都是排队中产生的矛盾。第一件是在班级外面排队时,两位孩子发生的磕磕碰碰。第二件是在上下楼梯的时候发生的,这更应该重点强调。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遵守公共秩序,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矛盾,也方便了自己和他人。

    3.明确在校发生的事情,自己解决不了,及时告知班长或老师进行协调。同时,一旦自己做错了事,无论是故意还是无意,都要勇于承认,你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问题,同学也会原谅你。但如果死不承认,反而会激化矛盾。

    最后,以2009年美国年度教师托尼·马伦发表获奖感言时说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作者创作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他们知道如何编辑错误,他们希望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

    期待事件的后续发展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类似的两件事,却出现了不同的处理结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ng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