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2 星期二 晴
在公众号里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写小时候与发小在家里看书,彼此沉浸在各自的书里,静到能听到呼吸声,时间就那样一个下午一个下午地流淌。
对这一节感触特别深,又特别羡慕。我家没有成柜子的书,也没有机会一本接一本地沉浸在书里,有的只是对书的渴慕。
大概小学一年级,同学借来一本故事书。我听闻后,在放学路上,请求她能让我先看。她面露难色,不想答应。我不肯放弃,软磨硬泡,说尽好话,终于求得她答应,她附加条件:星期一必须要还给她。我飞快答应,捧着那本发黄卷边a4纸一般大的厚书籍高兴得快要飞上天。回到家,一个夜晚加一个早晨就看完,根本用不到星期一。
在那本书上,我读到了丑小鸭的故事。人生中的第一次作文,要求讲述一个故事,灵光一现,复述了丑小鸭的故事,成功地写了三百字。
那时候,书对我似乎有种天然的吸引力,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童年时期最喜欢做的,就是买一根辣条,一边吃,一边看。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感觉,同时做着喜欢的两件事,放肆且自在。而且那时候,读书的目的也很单纯,就是想寻找书里面的乐趣,感觉很快乐。
真正文学启蒙应该在大二下学期。大一看了整整一年的网络言情小说,看多了,发现每本书都有相似的套路,谈恋爱是重点,从来不写婚后如何相处,结局总在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上画上句号,太不符合实际了。于是果断放弃。
从玛丽苏言情小说里脱离后,空出了大片时间,整日在腾讯家园的原创论坛里晃荡,那里有很多人写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
仿佛误入琼林,对那些精华帖顶礼膜拜,怎么会写得那样好?
上学时期,语文成绩一直不错,但作文是弱项,60分只能得48分的及格线。我也有写日记的习惯,总是因为词不达意而放弃。回首再看那些精华帖,文采飞扬。再加上,我认识了一个男生,好文字,在他的带领下,种种机缘的综合,踏上文学之路。
开始一周去一次学校图书馆,借亦舒、张小娴的书来看。遇到有感触的句子,抄在日记本上,反复看。但凡书里面有我没见过的词汇,抄下来,反复记。与此同时,还模仿安妮宝贝,抄录物件文艺气息浓厚的名称。
学了一两年,终于在词汇量方面勉强及格,可以轻松写上一段文字,再也不用为想得到写不出而烦恼。在论坛上发表帖子,有人回复,文笔好。我知道,词汇这一块,可以不作为读书的重点了。
可是见自己拙劣的文字仍是惭愧不已,恰好又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迷茫里。不是有人说,迷茫时,最好学一门语言,或者就是单纯地读书。那段时期,我买了很多书,白岩松、柴静、冯唐、李娟、琦君……文字风格迥异,却是一样让人惊羡。
我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文笔平实还是妖娆多姿,他们都有自己稳固的特色。因此,我不想再继续模仿亦舒、安妮宝贝,企及别人的高度,就我手写我心,以我之心性写我想要的文字。
幼稚就幼稚,拙劣就拙劣吧,我不再去纠结写不好的问题。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回头再看自己初时,才发现已经走出一大截,我的审美标准开始起步,可以分辨出哪些文字值得读,哪些是糟粕。精华的部分依旧值得膜拜与学习。
于是接着埋头苦读。
现在已经没有大片的时间来读书,只能等孩子睡着后,苦撑着困倦的眼,用kindle 看完一本又一本的书。
读完刘震云的五六本书后,又有新的感悟。刘震云对人情世故的理解非常透彻,官场、人心揣摩得极其到位,一句话能解析出好几层意思,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别人都替你说了。而且还发现,书读多了,耳聪目明。仿佛打开一扇门,对身边人与事的看法不再相同,好像慧根从此而起。
但是我一直遗憾文学启蒙太晚,如果能够早一点,看待生活的眼光改变早一点,也许就能规避掉一些弯路。
可是有人又鼓励我: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读书于我,已经变成灯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