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挣了点小外快,我向他索取分成,他痛快地转给我。我撇了一眼,他在认真地看我的朋友圈,心里有丝膨胀。
他递过一张阅读调研奖状说道:“你一直关心我的阅读量,其实我是觉得睡前阅读容易瞌睡,所以平时利用午休时间看,这个月我已经看完七本书了……”
儿子和我谈天说地,我又看到了昔日那个开朗幽默碎嘴的少年。他主动做了一个学习上的总结,这个总结的逻辑让我有些小吃惊,我想起自己也是在他这个年纪看的《红楼梦》,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世界竟是如此的不同。
“妈妈,你为什么都不担心我的学习?”噢,听到儿子有这样的疑惑我很欣慰,他能感受到妈妈的任何心理和情绪,偶尔庆幸偶尔也侥幸。
“因为你适应能力很强也很自觉,从小到大不用老娘大呼小叫地发功,不用坐在书桌前陪读陪写,学习是你自己的事,这是最起码的认知,我们都有各自的责任。”我这个锅甩得非常干脆利落,忽然想起一位朋友对儿子的评价:一直处在快乐学习的状态。
反观老周,老周说你看《红楼梦》啊?气氛有点微妙,哎呀,我实在不想解释!
其实我看的是《蒋勋说红楼梦》,十二岁第一次看《红楼梦》就做了三天不切实际的梦,而且着实伤怀。
今年重温儿时的记忆主要是被蒋勋老师的讲座吸引,尤其是那一句“红楼梦是一部青少年读本。”,他站在美学的角度解读这本书时,那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我认知的世界,成了我永远高不可攀的理想,这很迷人。
时隔多年重读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家有少年初成长!
我在儿子身上复制并改写着自己的童年,我把所能理解的快乐进行了一次生活化的言传身教,我深切的体会到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
儿子十岁时,我偷偷把《三国演义》放在他的床头,期待有一天他能主动拿起这本书,就像儿时我主动拿起《红楼梦》一样。
很快儿子给我推荐了《三国演义》和《鲁滨逊漂流记》,他偶尔兴致来时便对着我谈三国人物志,至今遇到精彩书籍仍然不忘给老母亲推荐。
当他长成一个小小少年以后,我日渐变得焦虑。我必须承认他感受得到这些,书籍并不能完全地帮助我改善和儿子的关系,他变得神秘起来。
于是,我想到老周,我忘了我们已经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合作。在儿子幼年时他每天精力充沛乐此不疲的提醒过我:“放下手机,又到了陪儿子玩的时间了。”
过去我常常意识到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期,这一次我把他推向了老周,因为他是个男孩子,我了解老周多过了解正在成长的一个孩子。
只是在这之前,我们要弥补一门功课:合作!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合作是听和说,这可能是有些人倾其一生都学不好的一项技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