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京韵大鼓《探晴雯》

京韵大鼓《探晴雯》

作者: 惑惑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2-08-22 11:39 被阅读0次

    我喜欢听京韵大鼓,虽然我五音不全,连半句也唱不了,可是我就是喜欢那个味道。

    最早听到京韵大鼓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迷上了电视剧《四世同堂》。那时候我还没有读过这部小说,每一天都在牵挂着小羊圈胡同里每一户人家的悲欢离合。电视剧的主题曲是骆玉笙唱的,音乐声一起,骆老先生高亢的唱腔、清晰而坚定的咬字一下子就让人置身于战争场景之中:“千里刀光影,仇恨染九城。”那个“恨”字真是唱出了千钧之力。我到现在还能记得曲调和歌词: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多少年来,一句“重整河山待后生”,常常萦绕于耳边,让我重回少年时刻,血脉贲张,斗志昂扬,对京韵大鼓也就有了格外的兴趣。

    今天刷微博,竟然看到了用京韵大鼓演唱的《探晴雯》,我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其实,很多小说都会改编成戏曲形式,从而广为人知。我曾经在教学《范进中举》的时候,给学生们放过一段京剧演唱视频,是范进对自己身世的悲叹,凄凉的曲,悲伤的词,简洁又押韵的表述,让孩子们一下子进入了情境之中,对范进这个人物也有了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从小说到戏曲的改编,其实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好的唱词能直击听者的内心,引发强烈的共鸣,这正是戏剧的魅力所在吧。

    只要读过《红楼梦》,我们对宝玉探望晴雯的情节就会了然。晴雯在病中被赶出了怡红院,宝玉偷偷去探望她,奄奄一息的晴雯和他做了最后的告别,不久就含恨而去了。这一部分内容将在京韵大鼓中怎么表达呢?我充满了兴趣。

    这段大鼓是1987年的实况录像,实在难得,演奏者是赵学义。一个小鼓摆在场中,三弦、四胡、琵琶来伴奏,表演者左手打版,右手持鼓槌,音乐响起,演出就开始了。

    冷雨凄风不可听,乍分离处最伤情。钏松怎担重添病,腰瘦何堪再减容。怕别无端成两地,寻芳除是卜他生。只因为王夫人怒追春囊袋,惹出来宝玉探晴雯痴心的相公啊,他们二人的双感情。

    这一段先给听者交个底,几句唱词便概括了宝玉探望晴雯的精髓,原作中两句“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就演绎出来了这么一段唱词,也是精妙。

    自从那晴雯离了怡红院,宝玉他每每痴苶他似癫疯,无故地自言自语长叹气,忽然间问他十声九不哼。有一时袭人麝月频相劝,他不过点点头儿哼一声。他想着我房中除却了晴雯女,别的人似玉磬儿碰着瓦缶儿鸣。

    这几句把宝玉的痴态写绝了,晴雯之风流灵秀,怡红院中自是当属第一,可是把袭人麝月都比成了瓦缶儿,也是匠心独运之笔。想来京韵大鼓是流行于市井之间的,自然要通俗易懂。

    痴公子一腔郁闷出房去,低头儿啊离了怡红小院中。信步儿走出了角门儿外,瞧见个老妈儿就问了一声。宝玉说你可知晴雯她在何处住,那婆子说你就从此处往南行。痴公子并不回言杨长就走,见个小院儿房门上挂的本是布帘栊。

    其实原著中宝玉寻找晴雯的住所颇费波折,唱词中把各种麻烦都去掉了,这也正是戏曲唱词的简洁之处。

    宝玉欠身把屋进,迎面儿香炉紧靠着后窗棂。瓷壶儿放在了炉台儿上啊,茶瓯儿摆放在碗架儿中。内间儿油灯儿藏在琴桌儿下,镜儿梳头匣儿还有旧掸瓶。小炕儿带病的佳人斜玉体,搭盖着她那半新不旧的被红绫。面庞儿桃花初放红似火,她那乌云儿这不未绾横簪发乱蓬。小枕儿轻轻斜倚在蛮腰儿后,绣鞋儿一双紧靠着炕沿儿扔。柔气儿隐隐噎声把脖颈儿堵,她那病身儿这不辗转轻翻说骨节儿疼。猛听得颤巍巍的声音叫声嫂嫂,你把那壶内的茶儿递给我半盅啊,我这心里头似个火烘。

    这是宝玉眼中所见,五句话就把室内的凌乱,房屋的窄小写得如在眼前。再看病重的晴雯,面色桃红,乌发蓬乱,气息不畅,浑身酸疼,神志不清,凄清的鼓乐配上这样的唱词,一个病入膏肓的娇女子如在眼前,让人几欲垂泪。

    果然,从小说到戏曲到影视,不同的形式让同样的内容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京韵大鼓,用简单的唱腔,浅显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述,让这阳春白雪的红楼故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唱词之妙,值得赞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京韵大鼓《探晴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qi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