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叔家吃好中饭,小妹来电,说我父母去年住院的钱,医院还可以退点,她是听一位朋友告诉她的,具体情况她也不清楚。
为了搞清情况,准备自己去医院问下情况,我家离公交站,走过去不足一里地。
车上乘客也不多,我座位前的椅子都是空位子,投一元硬币就可以是到县城的车费了。
七十岁以上老人有老人卡,免费乘车,这也是家乡一个与时俱进的变化,想当年,私人中巴车占据了公交路线,去县城不到十公里的路程,票价五元,到春节还翻倍涨价,涨价事小,车内还塞满了人,常常超载。
那时就心想,何时能取消中巴车运营,有正规的公交车多好呀,这个梦终于实现。
站在公交站上,遥望金鸡山下的小镇,真是今非昔比呀,真是旧貌换新颜呀。
家乡的小镇办好事,本想去县城的护城墙和上码头走走,因天公不作美,只好打道回府。
到了站点,往后走十几步路过绿灯,刚过马路,步入人行路,只见一家门窗店门囗站着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子,一直盯着我看,我也看了她一下。
这人似曾相识,是不是某某人,但又不敢叫人家,在我俩相互一看间,她认出了我,她说,你是某某吧,嗯,你也是李姐吧,她开心地走上前来,抓着我的手说,我一看就像你,你戴着口罩又不敢认你。
她请我去店内坐一会,我说不坐了,我得赶回去,准备晚上的小菜,呆会大妹和姨侄女儿得回来。
那我们去秀兰家,说起秀兰我非常熟悉,她曾是我当年的邻居呀,在一起也有五六年的时间,她待我非常好。
李姐说,我们去看看她吧,她生病了,肾不好,每周好几次去县医院透析。
我非常惊讶,对李姐说,那我去前面的超市卖点水果吧,不能空手去。
李姐说,不需要的,去看下她就行了,我没带现金,你换点现金给我吧,我拿点钱给她。
李姐说她也没有,再则下午也不能无缘无故给病人钱,这样不好。
哦,我又差点忘了家乡这个风俗。
李姐家的店面和秀兰家,中间只隔着一家店面。
李姐也是个热心人,曾经为我打抱不平。李姐当年住在我店面的对门,她丈夫开铁匠铺,和丈夫打铁维持生活,丈夫拎大锤,她拎小锤,那时,我既佩服她手拎铁锤举得高高的力气,又心疼她的辛苦,常常拿些食品给他。
而秀兰姐在我小店隔壁开小吃店,能说会道,包子、小笼、生煎、锅贴的点心做得香飘满街。
下午没事时,就来我店聊天,说天说地说八卦,那时闲人多,一坐下来就是五六个人,我不怎么喜欢谈论别人是非,就跑到对面的一家报刊小店借来报纸看,他家的《知音》《读者》《青年一代》,我是每期必买,报纸随我去借阅。
想起那时仿佛就在昨天,好多的事好多人我已记不清楚了。
但对秀兰姐我不曾忘记,我和李姐进了秀兰姐家门,李姐仍像过去那种风风火火的个性,在秀兰姐楼下就大声叫她名字,没听见秀兰回音。
我说,秀兰姐不在家吧,在家的,在楼上房间里,李姐带我上楼。
这样不好吧,直接往人家楼上跑,没规矩了。
哎呀,我的大姐呀,你别顾虑了,没那么多讲究,秀兰知道是你,一定会开心。
说话间,她手拉着我的手上了楼梯,仍然在楼梯步大声叫秀兰。
秀兰终于听见了声音,打开房门,看见我,刹那间愣住了,几秒中回过神来说,这不是某某某吗?我微笑说,是呀,差点认不出你了,你还是不大变样,和过去一样清秀,斯斯文文的。
只见秀兰面色一脸黑气,皮肤幽黑,瘦得都脱形了,和曾经那个面若桃花的她简直是俩个人,如果不是在她家,即使在路上相遇,我根本认不出她了。
我不能表露担心秀兰姐身体的愁情,仍装着若无其事的和她聊天,劝她多保养身体,又夸她把俩个儿子抚养长大,成家立业,又在新镇区造了三层楼、三个大门面房。
秀兰姐今年64岁了,丈夫比她大十二岁,当年算是奇闻,那时她娘家穷,秀兰娘硬是逼迫她嫁到马家,换了几百元彩礼,去养活她的家人。
马家人待她不溥,尤其她丈夫把秀兰姐当掌心的宝疼着。
八十年代末,改革的春风吹到小镇,他丈夫瞄准商机,做起了收购稻谷的生意,平价从农村收来的稻谷,碾好米又高价卖进城里,生意渐好,九十年代初就在镇上造了一幢店面楼房,秀兰也没有停下来,去安庆某包子店学做早点,她又能说会道,人又勤快,店里师傅把祖传的秘法都教给了她。
艺成回家后,秀兰姐和丈夫一起进城,买了工具,面粉和食材,调料,店内免费提供茶水,开始做早点,生意越来越好。
成家后的秀兰姐养了俩个儿子,那时,我租她家店面时(她家三个门面店铺),俩个孩子一个八岁一个六岁,调皮可爱。
往事如电影般回放,我坐在秀兰卧室的沙发上,问起她的俩儿子、她小妹小弟的近况,得知他们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觉欣慰,因为秀兰娘家穷,她的弟弟和妹妹随她娘还讨个饭。
俗话讲,一个人穷不到一生,富不到一世,曾经讨饭的孩子如今房子几套,车子几辆,靠自己努力,弟弟定居省城,妹妹定居县城。
真是三十年河东又河西,草鸡也会变凤凰。
我和秀兰姐、李姐聊了近两个小时,他们留我吃晚饭,李姐说请我和秀兰姐在某饭店去吃,我谢绝了,说回去还得做晚饭。
秀兰仍坚持送我下楼,叮嘱我再去玩,我想过两天买点营养品去,以报当年待我之恩。
而李姐再也不打铁为生了,家里开了五金店,还请了两个工人做事,给客户做铝合金门窗,俩个女儿大学毕业后,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合肥都成家了,她也不必干那些重活了,上午在家搞卫生和做饭,下午出门打牌,日子过得滋润。
遇见曾经的老朋友,心里升出许多感慨,人生仿佛一刹那间就变老了。而家乡又不能久留,顾了老人顾不了小辈的,好在交通便捷,两地走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