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力量”,这句话从小时候就灌输进我们的脑子,从未停过。
但到了信息爆炸的如今,知识已经不再是力量,反而有时会让我们焦虑。
1.0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
体验一:在地铁上想读点什么,但不知道读什么?在各个平台之间跳转,微信公众号、简书、知乎、贴吧、博客····不知不觉半个钟过去了。
体验二:想找到自己想看的信息翻了好久没有找到。有80%的垃圾信息把20%有效有用的信息覆盖了。
每天有太多的信息通过手机、电脑、人,涌入我们的大脑。如果我们不管青红皂白地接收,那么将有大量的时间被占用。而使用时间的方式,将影响我们走向何方。
体验三:看完一篇观点新颖的公众号文章,感觉自己知道这世界前沿的知识,快要走上人生的巅峰了。但是让你一天后讲讲文章的内容,却常常讲不出来。就好像听了一个讲座后,觉得自己学了很多,但要你说出学了什么,却哑口无言。这也是焦虑的原因:记不住。
体验四:哑口无言的时候想找找以前看过的文章回顾下,却找不到。
以上的四个体验说了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
1、阅读源太多,不知阅读什么
2、阅读源杂,优质资源被覆盖
3、看了、读了但记不住
4、要温习却找不到文章
2.0理想的阅读体验是怎样的?
2.1理想的阅读体验
2.1.1化零为整,将各平台的文章归于一处
公众号、博客、简书、微博、新闻等等平台的优质文章自动归于一处,减少手动收集的次数,自动过滤不感兴趣的文章,这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不耗费我们宝贵的注意力。用到的工具--Inoreader
2.1.2便于记录想法
阅读中遇到有共鸣的句子、段落能及时高亮或批注,在读的过程中就留下痕迹,阅读完毕文章也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回头浏览文章不再感到陌生。用到的工具--Instapaper、MarginNote
2.1.3看完即记住
做完的笔记可能就尘封起来了,很多无法重见天日,那这样知识怎么能永久的记住,怎么能在想用的时候快速调用呢?理想应该是这样子的:根据罗宾斯记忆曲线提醒你记忆文章,用问答的方式让你巩固文章的要点。用到的工具:Anki
2.1.4由点成面
此方式的阅读是碎片化的,各篇文章中的观点是独立,需要将阅读痕迹归于一处,方便日后查阅。用文件夹及标签的方式将分散的各点连成网络(犹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主题阅读),形成体系。用到的工具--Evernote
2.2打造阅读流
目前我对“如何让知识成为力量”有这样的认识:知识需经过这四个步骤:收集-整理-内化-分享,才能更大化的体现其力量。
基于理想与认知,打造适合自己的阅读流
△ 吴建希的阅读流
此图是我的阅读流,是让知识变得更有力量的流程。
图中的工具分别对应:
收集:Inoreader(RSS订阅工具)
整理:
Instapaper(稍后阅读工具)
Marginnote(精读工具)
Evernote(储存工具)
内化:Anki(记忆工具)
分享:Typora(文章输出工具,写下这些字用的就是Typora)
3.0我的阅读流1.0
为什么是1.0呢?在不断地实践中会优化阅读流,就会迭代出2.0、3.0···
3.1化整为零:Inoreader
3.1.1什么是RSS
先简单介绍RSS是什么: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的目的是将新闻标题、摘要、内容按照用户的需求,“送”到用户的桌面。使用RSS阅读器,用户不再需要逐一访问各个博客站点和感兴趣的新闻网站,只需要在软件上订阅这些网站的RSS频道,RSS阅读器就会推送相关的信息给用户(来自百度百科)。市面上有很多RSS工具,诸如:Inoreader、Feedly···这些工具没有好坏之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3.1.2为什么选择Inoreader
淘了好几天的RSS工具,最终锁定Inoreader,原因是:
可订阅国外文章,且不用科学上网
△ Inoreader 订阅源
可个性化订阅
个性化订阅不单单指自由订阅某一个订阅源,而是可以在某一个订阅源内部进一步筛选,例如:订阅了“知乎每日精选”,再对其设置一个规则:只推送“知乎每日精选”关于“财经”的文章,那么Inoreader就推送“知乎每日精选”里面与财经相关的文章到你的设备(移动端、PC、Mac端)
△ Inoreader 关键词过滤设置
有卡片式排版(个人喜好)
打通了IFTTT,自动化程度更高(虽然没用到,就单纯的喜欢它打通IFTTT功能)
3.1.3Inoreader的不足
1、阅读体验不好:Inoreader确实有很强大的信息抓取能力,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突出:阅读体验不好。有些文章篇幅较长,但是很有价值,需要静下心来精读,做笔记。Inoreader满足不了这个需求。
2、Inoreader推送的信息是机器根据我们的想法筛选下来的,但每天上百条的信息我们也是看不过来的,所以需要在Inoreader上做进一步的筛选,筛选出真正感兴趣的信息。筛选很简单:快速的浏览文章的标题和内容,判断文章是否对自己有用,而不是感觉有用,将有用的文章一键保存到稍后阅读软件--Instapaper。
3.1.4Inoreader的定位
1、知识过滤网:过滤掉不感兴趣的阅读源,而过滤的规则是自己定的,所以会更加的适合自己。
2、知识收集器:在不改变信息量的情况下,将信息的出口变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找不到信息出处的问题。(理想的阅读体验1:化零为整,来自各个平台的文章归于一处。)
综上,Inoreader的定位是:具有过滤功能的收集器。
附上知乎上关于RSS源大全的文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80096
3.2记录阅读痕迹:Instapaper、MarginNote
3.2.1什么是稍后阅读工具
稍后阅读,即是将网页(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内容,通过用户操作,在网络浏览器及服务器中进行保存,或发送到指定云存储平台及邮箱,可以满足用户的移动阅读需求(来自百度百科)。
3.2.2为什么选择Instapaper
在稍后阅读工具的选择上,我的需求是:
1、打通各大平台,缩短保存到稍后阅读的时间
虽然使用Inoreader订阅了各平台的文章,但总有一些零散又很有用的文章进入我们的视野,例如公号文章,简书的文章。此外,如果进行主题阅读,在各大平台搜索信息,这些信息就零散的分布各处,能快速的保存,即提高了主题阅读速度。
△ Instapaper 主题阅读
2、排除干扰,可离线阅读,专注阅读
稍后阅读不需要有社交属性,有极致的阅读体验就够了。可离线阅读,就将大部分干扰排除了。
3、能在文章上做笔记,并且能发送至印象笔记
△ Instapaper 阅读做笔记
4、能把笔记做成Anki卡片
对比了Instapaper和Pocket,Instapaper满足前三点需求,Pocket也是一个优秀的稍后阅读工具,没有选择它的原因是Pocket带有社交属性,对“专注阅读”没有做到极致。
3.2.3MarginNote与Anki
对于第四点“把笔记做成Anki卡片”的要求,暂时没有发现稍后阅读工具有这个功能,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我加多了一个工具:MarginNote。对于需要记忆的文章,我会将文章保存为PDF发送到MarginNote,阅读文章并做笔记,完成后发送到Anki,之后Anki根据罗宾斯记忆曲线提醒我去记忆相关的笔记。
△ MarginNote精读
△ 从MarginNote保存到Anki
△ Anki记忆
3.3由点成面:Evernote
使用Evernote有一年了,但一开始对Evernote的定位就有误区:把它当全能了,收集、整理、内化都用它来做。单单收集这个定位就把Evernote变得异常的臃肿,使用体验极差,甚至有一段时间看到Evernote就烦,因为里面有太多我没有掌握的信息,这些信息让我焦虑。
现在将收集、整理、内化交给更加合适的工具,Evernote则发挥其最擅长的----储存。所有阅读过的文章,最后的去向都指向Evernote,Evernote作为知识库储存大量我阅读过的信息,用文件夹、命名、标签标记,将相对独立的文章联系起来,在需要时能快速地、全面地调用出来。
我的命名规则是:时间+主题+#相关人物。如:“20170612《知识不是力量》#吴建希”
△ 命名规则
Evernote使用思路也可以写一篇文章,敬请期待,哈哈哈。
4.0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到此,就是我的阅读流的全貌。阅读流的打造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各种工具组合而成的。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组合,关键在于适合自己,要组合出合适的就要问问自己的需求。
知识不是力量,能被应用的知识才是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