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还是那个池子,李诞却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李诞了”。
11月4日,在主持人张绍刚的diss中,《吐槽大会》第三季以铁三角熟悉的“互怼塑料兄弟情”强势回归。
有人这样评价《吐槽大会》第三季(以下简称《吐槽大会3》),如果说《吐槽大会》前两季的热播是在国内脱口秀文化的土壤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让更多人了解到何为喜剧脱口秀,那么《吐槽大会3》接下来做的就是如何让这颗种子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数据显示,该节目自2017年1月第一期播出至今,第一季(包括春节特辑)节目累计播放量近17.7亿,第二季节目播放量超过20亿,被视为网综时代国内喜剧脱口秀综艺的代表节目之一。
但其实《吐槽大会》一路走来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第一季第一期播出的时候,节目就遇到了上线三天即被“阉割”的突发情况,而后重新上线的《吐槽大会》明显在尺度上收敛了不少,可有质疑声还是不断,有人批评其丢失了吐槽的本质,有人认为节目有避重就轻之嫌、把人身攻击包装成“笑料”…
作为综N代的《吐槽大会3》不但要“带着镣铐跳舞”还有着要完善我国喜剧脱口秀产业链的使命,面临着很多的难题。
对于综N代而言,原地踏步甚至是微小进步都会被看作是一种退步,《吐槽大会3》这次能如何突破观众审美疲劳,保持好笑又有趣、博得观众的眼球吗?能打造出喜剧脱口秀体系生态吗?
1
吐槽,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
11月4日《吐槽大会》第三季(以下简称《吐槽大会3》)正式回归腾讯视频,全新归来的节目在内核上继续沿袭前两季——通过嘉宾之间的调侃,在嬉笑怒骂中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麻辣娱投(ID:malayutou001)记者注意到第三季有着很多蜕变。首先是《吐槽大会3》的slogan从“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变成了“吐槽,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对此,腾讯视频市场总监赵婧表示,吐槽正成为年轻人一种常态化的网络生存方式,“《吐槽大会》前两季用新的内容形式成功抓住受众眼球,第三季节目的重点是从内容中挖掘出更多能和用户产生共鸣的点”。
其次是节目嘉宾座次也改变了上两季主咖与嘉宾的对峙而立局面,变成众嘉宾弧形次列而坐,节目logo的外围框架也从棱角分明的菱形变成了和顺的圆形,主视觉海报上还增加了一只和平鸽。对此,笑果文化创始人、董事长叶烽表示,节目中的主咖、副咖在空间上不再处于对立状态,他们距离更近,有更多互动。主持人张绍刚也笑称这一呈现方式更“容易原谅彼此”,同时还呼应了本季节目全新的和平鸽logo涵义。《吐槽大会》编剧程璐认为,节目核心不是伤害别人,而是好笑,以及带领观众从中欣赏幽默的艺术。“节目内核保持坚硬,外表更加柔顺、平和,才能细水长流。”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还增加了“隔屏吐槽”环节,让场外观众参与节目吐槽。一方面,这个环节的增加是对短视频日益主导的内容市场的顺应,以内容生态的完善构建商业模式拓展的可能。而腾讯微视的加入也很好得印证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短视频的形式背后是广大的用户和受众。此外新一季每期的Talk King也交由现场观众投票决定,也是加强了节目与场内外观众、网友之间的互动。在前两季内容被网友以多种形式改编引用实现“吐槽”日常化渗透之后,喜剧脱口秀的观众不满足于以“孤独”的状态存在,隔屏吐槽的设置和Talk King的设置则顺势让网友的表现直接纳入节目制作流程中。

有业内人士对麻辣娱投(ID:malayutou001)记者说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吐槽大会》是一个取巧的节目,它恰恰好把握住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心理,却又悄悄避开了那些痛点,不痛不痒地在你心上挠了几下。
2
《吐槽大会3》改变背后的隐喻
多元化覆盖和编剧地位的上升
2018年,喜剧脱口秀迎来发展关键期。作为喜剧脱口秀本土化的典型代表,由企鹅影视、笑果文化联合出品的王牌喜剧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已经迎来第三季,而喜剧脱口秀文化作为当下年轻态喜剧的呈现形式之一,也逐步从小众文化走入大众视野。
《吐槽大会3》看片会现场,笑果文化创始人、董事长叶烽坦言:“喜剧脱口秀行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需要全面而强大的行业来支撑。” 叶烽表示,随着越来越多优秀的表演者、编剧团队、明星艺人的加入,都会推动喜剧脱口秀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相比前两季李诞自嘲的“我们请来的咖不大,但提到的咖都很大”,第三季首期阵容显得更加豪华:国民知名度较高、也颇具槽点的王力宏担任主咖,其余几位吐槽嘉宾既有能勾起一代人青春记忆的歌手陶喆、又有今年凭借热门网综迅速蹿红的王菊。臧鸿飞是《吐槽大会》的常客,他常常成为大家的吐槽对象,为节目贡献了不少笑料。

麻辣娱投(ID:malayutou001)记者据悉,第三季会进一步尝试激发出更多圈层文化之间的碰撞,未来的主咖中也会出现文人学者、行业达人、跨领域人士等多样的身影,而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加入分享行业背后的故事,比如王珮瑜便是首期节目的“专业担当”,用“吐槽”的方式推广京剧艺术。

在圈层不断细分的当下,《吐槽大会》的多元化覆盖也使更多小众文化有了近距离接触大众的机会。同时,各领域的代表者跨界吐槽,也将推动第三季《吐槽大会》的跨圈层裂变,进一步扩大喜剧脱口秀文化的影响力。
在被问及与前两季节目有何不同时,编剧程璐表示:“因为有了两季的经验积累,越来越知道节目的命脉在编剧手中,编剧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同时,针对如何保持节目的新鲜度,叶烽直言:“每个槽点的表达方式都是新的,时间、生活在变化,编剧个人状态也在变化”,也正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变化带给了节目无尽的生命力和新鲜度。这也意味着编剧的话语权的地位正在提升。
麻辣娱投(ID:malayutou001)记者发现钛媒体《多少个“李诞”才能拯救中国喜剧》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了脱口秀编剧如今的地位:在《吐槽大会》走红的前前后后,笑果做的事都与脱口秀等年轻化喜剧有关。从《脱口秀大会》、《周六夜现场》到线下演出品牌“噗哧”,越来越多的脱口秀演出被排上日程,越来越多像李诞那样有趣有料的编剧走向了台前。
3
中国喜剧脱口秀产业链的完善之路
其实喜剧脱口秀文化在国内早已有之,从2012年《今晚80后脱口秀》的试水,到卫视平台推出的各类演讲类节目,再到《吐槽大会》,喜剧脱口秀的“阵地”从电视台逐渐转移至互联网,并在网络上引发更多共鸣,受到大批年轻受众的喜爱。此后,《脱口秀大会》等同类型节目如雨后春笋,涉及的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广,喜剧脱口秀开始从小众文化走向大众视野。
《吐槽大会》通过前两季的铺垫,让喜剧脱口秀概念在娱乐产业与大众市场的普及,明星与公众都接受了吐槽这种表达方式,逐渐从玩笑与幽默的外壳下剥离出吐槽表达的另类的真实与善意,并开始从一个旁观者或者被消遣者变成一个参与者、创作者。
有业内人士对麻辣娱投(ID:malayutou001)记者说,《吐槽大会》第三季的开播和喜剧脱口秀线下活动的配合,更加意味着我国喜剧脱口秀行业生态正在朝着可喜的方向向上发展。

“在中国,喜剧脱口秀艺术太新了,它还在不断成长。”叶烽认为,国内脱口秀编剧和表演者还很缺乏,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吐槽大会》中明星嘉宾的喜剧脱口秀表演大多还需依靠编剧团队来创作。不过,三季节目下来,明星也开始主动写段子,“越来越多的明星可以自己创作好的脱口秀内容,喜剧脱口秀未来或将迎来井喷式爆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