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大V“半佛仙人”在《9个月从0做到10w+频出,他是怎么做到的》中说了一个对于写作的方法--
“你每天强制自己写一千字,不管题材是什么;第二天读自己前一天写的一千字,然后再写一千字;第三天读第一、二天的一千字后再写一千字,这样一个月你的写作技巧一定突飞猛进。”
看完这个方法,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是什么我也试着尝试了。如果你回去读你原来的文章,你可能会带着一种用户视角去看你的文章,并对文章有评价。等再继续写的时候,或许会避开觉得自己曾经不好的地方。大概是这么个原理吧。
就在昨晚,我打开了刘润公众号,他的文章一向比较有哲理而且发人深省,读一次是不太懂的需要多读几次。昨天他公号的一篇千万级认识类文章触动了。
叫《从“愚昧之巅”到“绝望之谷”,讲讲我价值几千万的认知》。从标题上看,更吸引我的是后部分的标题内容,几千万的认知?能有多厉害?
文章中抛出一套人的,认知级别判断标准---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这套标准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哪个层次,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有些人可能是“巨婴”,站在了“愚昧之巅”。有些人可能是真正的大师,不断开悟,站在“持续平稳的高原”。
这其实就是一个人认知的成长过程。大部分人提留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受挫后自信崩溃跌入“绝望之谷”,这时就晋升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后,经过了知识和经验,爬上了开悟的上坡路,达到了知道自己知道,爬完破就保持了持续平稳的高原,最后成就了大师,达到了“不知道自己知道”。
当然,往往很多人保持在“愚昧之巅”,不愿意再往前踏一步。毕竟往前踏一步,你得先经历“绝望之谷”。人都是有好强心的,宁可回避,也不想再多走一步冒险了。那这时,你会遇到很多内心存在着固有逻辑的人,却听上去非常的好笑。而他们并不认为可笑,甚至津津乐道。
还有另一波爬坡的人,怎么爬都无法再爬得更高,甚至想原地休息了。他们觉得自己的固有认知已经是整个世界观。
文中说“人最大的悲哀,是在低层次上过早形成自己的逻辑闭环。从此,关闭了和世界的认识交换。”刘润在文中分享了自己曾经因为思维闭环的不够开放而为此付出了高达上亿的学费。
具体什么事情就不说了,就是他没看好一家公司,而这家公司现在已经上市了。这让他在当时错失了机会。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勇敢打破自己,抛弃存量,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一直学习,填充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永不满足。
文中这句话估计打动了很多读者,包括我。
这个世界变化太多,而能不断打破自己认知的是凤毛麟角。比如我开头说的那个方法,在我的认知观念里这样的方法是不是有点不靠谱?而我不敢想太多,我需要去学习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填充自身写作方法的知识库。
就在上个月,我认为,要写出好的文章,需要很多的知识沉淀和练笔,还有用户运营思维。当时我就容易气馁了。这时你需要反思:如何改进?
回想下来,我的沉淀少吗?也并不少,看过的文章也挺多。少的是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加以运用。另外,如果你要写一篇文章,需要论证和深入研究,那能否来先查一查获取点论证,一点点加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把他们丰富起来呢?这些都是之前的认知中没想过的。
当然,我们都是想把事情做好,让自己做得更好。那就尝试着粉碎自己的认知。抱着空杯心态看待一切事物,用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