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大因素
选文还是理?这是一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总结了自己接触到的观点,靠谱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1、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不同的人对兴趣的理解不一样,比如,我的数学成绩很好,我对数学感兴趣,这体现为“兴趣”;我们的数学老师很幽默,我对数学也有学习的兴趣,这也体现为“兴趣”;我要考第一名但唯独数学是我的弱科,所以我现在产生了要学好数学的“兴趣”;
根据兴趣来判断选文选理,是有雷区的。对某门课程的兴趣一般会随着学习内容难度增加而减弱;一门课程有很多知识点,有得并不很相关,对这部分知识点感兴趣,未必对另一部分知识点感兴趣,如果单凭对某些知识点感兴趣就认为自己对整门课程感兴趣是以偏概全的。
2、就业
首先,就业对于高中生,已经是5~10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么长时间里,存在很多变化,而且极有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父辈们认为好的岗位到那时未必是好的。
其次,好就业是相对的,文科和理科中都有比较好就业的专业,也有比较难就业的专业。好就业的专业竞争也大,门槛也会越来越高,难就业的专业,如果能学得很好,也很容易就业。
最后,大部分人参加工作一般都是在大专、大学、研究生、博士毕业之后,这中间也有很多变数。所以与其在高中选文选理时考虑就业,不如考虑考虑本科学什么专业更靠谱一些。
这时候有一点就是关键了:
一般大学的理科专业不招选文科的学生,尤其是物理、化学、数学等纯理科专业。几乎所有的大学在大一结束时,都会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当然前提是大一结束时学习成绩很优异,但不管成绩多优异,文科转理科都有政策限制的。考研的跨考也是同理。
3、师资
学校可能存在着文理科师资力量不平衡的情况。选师资力量比较强的。
4、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
成绩好坏受很多因素影响,考试状态、试卷难易程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仅凭学习成绩来确定课程的好坏是片面的。但考试成绩结合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学情来判断,准确程度会大幅增加。
选文还是选理,学情说了算
其实,无论是兴趣还是师资等,最后要落实到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上,才有意义。这里的意义单纯指“如何在高考中拿到更高的分数”。
拿兴趣来说,有一个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贡献给各种历史课外读物,但是他的历史成绩却很一般,平均成绩也就60分左右。还有一个学生,很喜欢思考物理题,经常会花一个晚修思考一两道物理题,持续了数学个月,然而考试时却很少及格过。
考试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题目快速、准确、灵活的做出来。如果一味凭着兴趣来学习,而不在平时训练做题时的准确性、速度、灵活性,那么考试也是拿不到相应的分数的。
所以,如果兴趣没有落实到学习上,可能只是一种娱乐。
同理,师资力量再强,也很难兼顾所有学生,未必适合你。
如何根据学情判断?
可参考以下。
化学:化学的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