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分享一下最近看的几本书。

第一本是这《活着》,余华最畅销的书,讲述了上个世纪,一个地主家的儿子败家后艰难活着的故事,他们苦难的生活遭遇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怜悯之心。由张艺谋导演改编的电影也很好看。
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代代人积累财富的过程,也在追寻一个问题,人为了什么而活着,这些苦难的人他们幸福么?
早上看到了一句话,据说是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的。他说:人们总是把幸福解读为“有”—有房,有车,有钱,有权,但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有”多半是给别人看的,“无”才是咱们自己的。

第二本是《早起的奇迹》,很多人看过这本书后,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本书提倡我们要早起,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
作者年轻的时候就是一名顶级销售员,有一天突然遭遇车祸,差点成为植物人,后来通过早起,竟成为了演讲教练,畅销书作家和马拉松选手。早上起不来,亦或是起来不知道做啥,没关系,作者会教你。
研究发现,我们脑子里每天都会产生5万多个想法,95%的人都会跟以前想得完全一样。
只要我们每天早晨有意识地带着激情醒来,就能改变自己的整个人生。
我们早上醒来时的具体感受并不单纯地取决于睡眠时间的长短,而是受到了自我暗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相信”自己需要睡多久。
如果你认为自己需要8小时的睡眠才能休息充分,但前一天晚上你12:00才上床,第二天早上必须在6:00醒来,那么你可能会想:天哪,我今晚只能睡6个小时,还差2个小时,明天将会是一个疲惫的早上。
当早上闹钟响起的时候,你会想:天哪,我只睡了6个小时,这是个疲惫的早上。
如果在睡前暗示自己第二天一定会精神饱满地醒来,晚上就能得到充分的睡眠,第二天醒来时也会精神焕发。
这是精神与肉体之间的一种微妙而强大的联系,早上醒来的第一个想法往往就是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个想法。我们都有因为对第二天满怀期待而难以入睡的的经历,或许是你开学前的前一天,去新公司上班的前一天,还是去旅游的前一天.....
如果选择了早起,但是不知道要做点什么,可以拿出一张白纸,写下多年来自己认为可以改变人生但从未坚持下去的个人发展项目,比如冥想,自我激励,写日记,阅读,晨练等。
社会中95%的人将无法创造并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我们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多数人一样,那也只能跟他们一样平庸,过着充满挣扎、失败和悔恨的生活。
我们的潜意识里都装配了限制自我的后视镜,我们会通过后视镜不断地回忆过去的经历,错误地相信自己曾经是什么样子,将来就是什么样子。这样会限制我们当下潜能的发挥。
我突然想到,现在很多大厂员工,早上10点才上班,晚上却熬夜,早上起的也比较迟,并没有充分的利用早上的时光呀......
第三本是得到创始人罗胖的《罗辑思维》,我只看了其中的认知篇和历史篇,都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靠认知拉开的。
认知篇里有很多新颖的观点,很多方法可以直接拿来用,真的能改善我们的认知,你会惊叹:“哇,原来还能这样!”
历史篇里分析了很多世界上的历史事件为什么是这样,对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你会感叹到:“哦,原来是这样!”
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去应用这些思维,去改善我们的表达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甚至提高情商等等,在城市中奋斗的青年一定要看看这类书。
最后一本是《六神磊磊读金庸》,六神就是靠读金庸生存的一个作家。
大多数人最喜欢看的是射雕三部曲,神雕神雕倚天,这本书最有意思的是讲到了很多在小说中我们根本想不到的观点,比如“华山论剑和家族政治”,“丘处机的武功为啥练不上去”,作者理解的角度比较深刻细致,社会上有很多人研究金庸小说,不单单是剧情的好看,更应该是人类社会内在的一些“底层逻辑”。
在倚天中,赵敏曾请明教群雄在绿柳山庄吃饭,这个地方很有讲究,作者专门分析了请吃饭的一些学问,在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学着去应用?
又从襄阳大会上,总结出来了一篇精彩的领导讲话,学习一下说话的艺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公开发言的场合,写的东西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很有借鉴意义。
ok,我去拍个视频,咱们那里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