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沈绣》后感

读《沈绣》后感

作者: 剪水作花飞_0331 | 来源:发表于2018-01-15 22:14 被阅读0次

朱一卉老师的《沈绣》一书,2017年7月份就收到了。因种种理由和借口,半年过去了,一直未能读完。2018年的伊始,订下了新年度个人计划,包括阅读计划、写作计划、考证计划,逐日记录每天八小时之外的生活要素。在自我的鞭策和加入“剽悍社群”活动的激励下,《沈绣》一书终于在计划内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顿悟:凡事只要下决心,然后坚持,一定会有收获的。

《沈绣》是南通本土作家朱一卉老师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清末状元张謇和绣圣神针沈寿的一段故事和传说,以及他们的后代传承地方文化的执着。小说虚实结合,在了解鲜知的地方文化的同时,又感受到南通本土风情和语言的风韵。通篇读后,感觉小说突显了不少的“多”。

一是生僻字多

一页下来,难得没有生僻字的张页(忽感自己文化知识的匮乏)。平时看书时有个习惯,就是没有笔不看书。看到不认识的字,打开电脑找“度娘”,然后在书上标注。但有些生僻字五笔打不出来(此处暴露了年龄),也就此跳过(忽而觉得对不住作者,自己也面露羞涩之意,缺乏锥子精神)。

二是方言多

南通方言的熟悉和苏州方言的酥软成为本书的一道语言风景线。同时也吸引着自己往故事深处走去。“吃口茶”,仿佛邻家大爷的热情和随和,喝一口凉茶,再将绣谱继续讲下去。第二章绣引中有一段挑夫们苦中作乐喊号子的语言描写,让人读着读着就能笑出声来。

三是沈绣的针法多

什么齐针、施针等等。什么颜色什么针都有讲究,非一般人能分清辨别的。只能由衷的佩服沈寿对绣品的专研和其手艺的精湛。以及作者朱一卉老师对地方文化遗产的潜心研究,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实处,忠于历史;虚构处,无拘无束。

四是描述主线多

本小说分为三条主线同时发展。一是介绍绣谱。每一章节的开头以张謇和沈寿的对话来介绍绣谱,对话中有浓浓的南通语言风情。二是民国张謇与沈寿的故事发展。主要描述沈寿来南通协助张謇办学传授绣艺的点滴生活。三是现代社会绣艺继承人们的故事,在文化传承中所秉承和遵循的绣德。说句老实话,一开始读此书时,我真没有读懂。心想:怎么一会过去,一会现在的。读着读着明白了。时代的变更,场景的切换,人物的交错变化,读来甚感作者表现手法的独特。

五是人物比较多

张謇一大家子,沈寿兄妹、夫、女,女工传习所的弟子们,文化传承人花非棉、花非花、高放等等百来个人。他们有的爱憎分明,有的贪图荣华富贵,有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就义于日本铁蹄之下的英勇之女,有卖国求荣的走狗嘴脸,等等。每个人的出现都各呈特点,彰显出每个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

以上,为浅读之感。留存。

相关文章

  • 读《沈绣》后感

    朱一卉老师的《沈绣》一书,2017年7月份就收到了。因种种理由和借口,半年过去了,一直未能读完。2018年的伊始,...

  • 读 后 感

    看了小马甲的《愿你无岁月可回头》记得他在刘匿名这章节的一句话“愿你能放手一搏,快乐的活在当下,不计对错。能...

  • 读 后 感

    读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一文中,我理解到“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是有目的性的,不管这个目的是好是坏。没有人愿...

  • 读!后感

    近日读了巴金的《家》憩园《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巴金《家》读了一半还是没有耐心一次性读完一本书,脑里留...

  • 读 后 感

    近年来,公安系统的李玫瑾老师,在网络培训中特别走红;因为她是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倡导注重人格健康培养,必须从娃...

  • 绣春刀之沈练

    两部绣春刀,生死纠缠,爱恨情仇,为的都是,女人。这样的情节煽动,这样的心思沉重,结局是那样,让人哭不出去...

  • 濠河人家|沈绣艺术

    今南通人民文化宫(原北公园)东边,濠河北岸有条街,原先这只是一条林荫小道,梧桐深处,有座别致的二层小楼,青砖黑瓦、...

  • 读书笔记:《浮生六记》—浮生若梦 流年似水

    文/王少明 偶读沈复的《浮生六记》,感慨颇深。 沈复为清朝一落魄文人,早年娶表姐芸娘为妻。后沈家的家道中落,而早年...

  • 读《详谈沈鹏观后感》

    7月29日从福州坐复兴号到北京的这个时间在车上把这本书阅读完成。 我收获最大的有三点: 1、事在人为和人因梦想而伟...

  • 读《胡雪岩》后感

    胡雪岩,晚清第一富商,中国第一个与外国银行展开金融业务的人,是第一个被慈禧亲授红顶带和黄马褂的“红顶商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沈绣》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cj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