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方言里顽石,是指河滩里的鹅卵石。有时用来用来形容人的冥顽不化,固执。
刚开学,我班里就来了一个这样的学生。其他孩子都上课了,他背着书包才从学校外被班主任接回到了班里。其他孩子好像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各顾各的在读着书,而他呢?也丝毫没有觉得尴尬,就背着书包靠在后门不肯进教室。我好奇的问这位孩子,你不进教室学习吗?
孩子说:我不学习,我要回家。
回家干什么呢?
回家一个人玩。
那你等一会儿行不行?你们家里就你一个玩起来没有意思,你在学校里和大家一起玩吧。
孩子不吭声,但是你从他的眼神当中能够看出他是拒绝你的,抗拒你的。
我与孩子总共交锋过两次。
第一次孩子站在教室外面,我把他请到了教室里边。孩子呢,就背着个大书包,背着大书包,拿着小书包,挎着水壶。很吃力的靠在墙上,于是我便请他的同桌给他拿来了板凳,把他的书包和水壶放在了板凳上。过了一会儿,我又给他说你站着挺累的,不如你去坐在板凳上吧。小家伙。好像是站累了,便坐在了板凳上。起先他的桌子上什么都没有。他就在那里看着其他孩子读书学习。可能是看的厌烦了,无趣了,他便掏出了自己的书读了起来。放学的时候跟着同学们一起放学,中午正常来到学校,第一次交锋,算是我用步步为营,每次一小步的方法的方法让孩子回到了课堂。首先让孩子感觉到你不是在强迫,也没有让孩子感觉到不安全。从孩子的出发点出发。为你考虑站的时间长了,就需要歇一歇。满足孩子最基本的需要。
第二次交锋,我以完败告终。今天早晨这位孩子来到了教室。其他人都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的在读着书。只有他手扶着靠背,脖子向后仰着看着后黑板。一副傲视群雄,舍我其谁的霸气模样。我走到他关跟前关心的提醒孩子把书要拿出来,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读书。然而他呢,没有一丝一毫的反应。好像这种场景他已经经历过很多遍,他也知道老师拿他没有办法。我接连说了三遍,以后看孩子没有反应。于是呢,就自己找了个台阶,领着其他同学去读书了。好在这个孩子没有其他过激的举动,只是单纯的不想读书而已。试想一下,如果他跳起来叫着喊着,甚至是跑出教室。那是相当麻烦的。下来的环节和上一次有些相像。他觉得无聊了,无趣了,便自觉的掏出本子来写作业。还不忘告诉我老师,我上一次没有写。
从这位孩子的行为可以看出孩子不喜欢强制,被约束,所以他不喜欢到学校里来接受有人管束的生活,喜欢在家里边。因为他在家里边是独生子,家里面对他。可以说是要什么给什么。所以家庭的环境造就了孩子不愿到学校的原因之一。我分析孩子渴望在学校得到关注。因为他是独生子,在家里面处于中心地位,到学校来了之后,一个班里边有许多的学生,老师的注意力就分散在许许多多的学生身上,他就感到有一些失落。于是呢,他用这种特别的举动引起了学生,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从而满足了他在老师心中所占的重要的地位的心理。
其实仔细的回想起来,这位孩子除了不愿意到学校里来,不愿意主动的学习之外,好像也没有其他恶习。之所以他能成为学校的名人,可能就源于他从一年级开始不愿意进教室,愿意进学校。人们给他贴上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标签,让孩子觉得自己也就与众不同了吧?
在这一学年的时间里,我还要多次与这位孩子交流沟通,争取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能够正确的勇敢的面对学校的生活。
记得有一个教育家说过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是值得老师去认真观察和研究的。今天班里面有了这样的一个孩子,让我有了更多的教育想,也想到应用更多的教育策略,看是否能够在这位孩子起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