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刚经诵读百遍后,解读那些让我顿悟的金句

金刚经诵读百遍后,解读那些让我顿悟的金句

作者: 读留香 | 来源:发表于2024-03-07 09:29 被阅读0次

我从2016年初次接触到金刚经,虽然之前也看了一些佛经,例如心经和地藏经,但是读了金刚经后顿时身心舒畅,轻松无比,随即看了很多金刚经的解读,后来一直诵读金刚经,也听了很多遍王菲的诵读版。总数不下一百遍,其中很多句子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当陷入各种情绪中,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那些金句都可以让我跳出来觉察自己,就像“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中的那一歇。有句话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放下屠刀的瞬间其实也是狂心顿歇。今天献丑解读几句对我深有启发的金刚经名句。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相〕执着我与我所,认为它们都是实有的,叫作有我相。与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合为“人我四相”。

〔人相〕对我而言,执着我人,为有人相。

〔众生相〕凡有生者皆是众生,为有众生相。

〔寿者相〕执着寿命长短,名寿者相。

“无我”是佛教大小乘的根本义理,故《金刚经》提出菩萨的根本修养在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彻底破除“我相”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微细执着。我的、你的、他的,这是凡夫最为坚固的生活观念,也是世间一切冲突、斗争和战争的根源。《金刚经》则是要揭示出,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虚妄执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是生命的真实相。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以色见我〕以外在形态来认识佛。色指外在形相等。我,指佛。

〔求我〕求佛,寻求佛。本句指不能以音声等外相寻求佛。

佛之真实相,不是一切有为相,佛之法身乃是实相无相,故不能以任何外在色相来认识佛,也不能通过音声等外相寻求佛,否则,此人则是走上邪道,不能真正见到佛。所以,经中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有为相皆是虚妄,非但凡夫相是虚妄,三乘圣人相也是虚妄。若有菩萨离一切相,是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法中的“有为法”与“相”:有为,指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称有为法。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不生不灭者,则称为无为法。因缘造作称为“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因缘之造作,故称为“有为”,因此有为亦为缘起法之别名。小乘着重以有为来说明人生无常,大乘则扩大为对世界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之分析,说明性空、唯识之理。

佛教对“法”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

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规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规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

相(巴利文与梵文:lakṣana,或nimitta),又译示相,佛教术语,源自古印度哲学,指能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意指事物能被六根与六识所认识的特性。用这个名词可以形成其他的复合名词,如空相(śūnyatā-lakṣaṇā)。

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法”有许多含义,且所指的范围极广。

然而佛教中所谓的一切法,是指所有一切存在的东西,但原始佛教时代则只限于生灭变化现象的法。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表示一切法时,是指在所有时空中我们所认识的现象界。也就是作为一切法的‘事物’是‘无我性的事物’‘并不具有“实体与本体之类的形上学存在”的现象界事物’。这就是法的第四个定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

这两句在全经中都出现了,都是一个意思。

这句话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无所住,二是生其心。

这里的无所住,就是不住相。相又分为内相和外相。所谓的内相,就是我们自己平时的想法。为什么要不住内相呢?我们平时在事物当中,很容易动各种念头。对于别人的行为,外界的因缘,很容易动心。

正因为我们对于外界的一切以及内心的一切,都有了一个错误的认识方式,所以佛陀就告诉我们,心思不要用在这些错误的认识上。而佛陀对于事物,有了最彻底的真知灼见,所以,我们首先要抛弃掉自己对事物的错误见识,同平时也要学会不动心,不起念。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无所住。所以,不要住相,住相了就会钻到娑婆世界的地水火风和合的假相中去。当跳出娑婆世界的地水火风时,这四大就对我们起不到任何干扰作用。就是因为在我们的眼里,娑婆世界的一切都是空的、假的。当做到这一步时,你才达到了“真空妙有”的玄妙境界。

这里的“生其心”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心,指的其实是我们的真实自性,也叫佛性。因为我们的修行,就是一点点的让自己变得善良、慈悲。在修行的路上,不断地要生出我们的大慈心,大悲心,这种心是对我他是没有分别的,是人的佛性。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大慈心,大悲心,然后在修行的时候不断地去找到它,增长它,让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它。直到最后,才能完全显现出这种自性来。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得〕心不相应法的一种,与“非得”相对,有“获”与“成就”这两层意思。

凡夫的心,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故凡夫心都不可得。如来说此诸心非心,是名菩萨心。《孟子·尽心》云:“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这几句话,大有《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味道。“往者不追”,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来者不拒”,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心呢,“斯受之而已矣”,当下即是这个心。君子之大道,就是随时注意自己现在的心。当下这一念,很难把持,既要无所住,又能生其心,这中间的道理即在“无我相”“不可得”的般若智慧上。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为法,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法,上文已经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这首偈子是《金刚经》著名的四句偈”,以“梦、幻、泡、影、露、电”等六事来譬喻一切有为法的虚假无常,然其意不仅在破除一切有为法相,还要破除对于一切无为法相的执着;进而,更衬托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之法性。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处所谓“相”,指表象和名相。意谓一切表象和名相皆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并不反映真实性,故曰“虚妄”;如果体认到所有之“相”都不是“本来面目”,那就把握了真理。故曰:“是实相者,则是非相。”达到这种认识程度并加以运用,就是“如来”,所以又说:“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此等“离相”、“非相”或“不住于相”,亦通称“无相”。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筏喻:筏为船。即用船打比方。佛祖曾用船比喻佛法,认为佛法只是渡船,不是彼岸。

对这个比喻,南怀瑾大师的理解是:“你既然过了河就上岸嘛!过了河还把船背起来走吗?没有这样笨的人。佛说:我的说法,都是方便,都是过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

将这些教法譬作筏,利用”假有而起行“,其作用只为渡水达岸,目的悟达般若,实见真如。在未渡或正在渡之时则不能视其筏为”虚妄不实“,作”断灭“之相,持”空“的执著而不渡。渡后应当舍筏,舍当自然。因为已悟达般若,所见之真如已远远超越一切教法之表达,洞悉其“教法”的实相以及“为何假有”的缘由。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要正确解读这句经文,首先要正确定义贤圣和无为法的概念,贤圣在佛法的修证次等中,在二乘解脱道中,初果以上才能称为圣人,在大乘菩提道中,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位为三贤位,初地至十地为十圣位。所以只有这些阶位才能称为贤圣,并不包含世间法中所认定的圣贤,因为世间法并不能出离三界轮回。无为法即指无造作,不生不灭,无相无愿。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这样的伟大!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只要你教人做好事,这一点终归是对的。所以一切贤圣,罗汉也好,菩萨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对于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耶稣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个才是道?哪个道大一点,哪个道小一点呀?真理只有一个,不过呢,佛经有个比方,如众盲摸象,各执一端。瞎子来摸象,摸到了那个象耳朵,认为象就是圆圆的;摸到尾巴的时候,象就是长长的。所以一般讲众盲摸象,各执一端,都是个人主观的认识,以为这个是道,那个不是道。

学佛的人不应该犯这个错误,因为是无有定法可说,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含一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不过认识一点真理的人,认为这一点才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其实是他错了。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也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是佛境界。

孔子、老子、佛陀、耶稣、穆罕默德、苏格拉底……,这些圣人们彼此不同,然而只是风格的差异,所说都是正道。初学者可以选择自己觉得亲切的去皈依。但最终,还是要活出自己的天赋秉性。

结语

金刚经是一个故事,是一个宏大的场景,我姑且只是抽离了其中一些语句,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请高手勿喷,欢迎多多交流。本人研究佛法禅宗多年,仍旧感觉所悟甚少,勉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尤其是知易行难,道理懂,会说,会给人解释,能做咨询,但是指导自己的实践生活

相关文章

  • 活菩萨

    听了王菲诵读的《金刚经》,顿悟,每位母亲都像菩萨化身,都是家里的活菩萨,无论表现得如何,都是渡我们。 ...

  • 来,一起解读金句,完善育儿理念!

    5月23日,我们分享了我从《自驱型成长》赞誉一部分读到的金句,大家还记得那些金句吗?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金句解读。...

  • 让你顿悟的30条金句

    01 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 ——痞子蔡 02 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王尔德 03 从童年起...

  • 金句解读

    【金句】 如果有天我们淹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 解读:平庸是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一次次...

  • 金句解读

    【0503金句解读】 你若放弃了成长,五年、十年之后,你肯定还是老样子。 但只要去改变,就有可能收获全新的自己。 ...

  • 金句解读

    觉醒号角第?周第?天 高效阅读#觉醒号角 | 学习感悟 【????金句解读】 付出就是付出本身,不要试图与别人进行...

  • 金句解读

    人与人之间,会因种族、文化、性格、价值观等 等产生诸多区别,但是,我更愿意把这些区别归 因于一点:认知差异。 ——...

  • 金句解读

    人与人之间,会因种族、文化、性格、价值观等 等产生诸多区别,但是,我更愿意把这些区别归 因于一点:认知差异。 ——...

  • 金句解读

    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自律的人,我必须创造一个不那么舒服的环境,让我只能做我该做的事情。 解读: 人总是在安逸的环境...

  • 对《金刚经》的初步认识

    我今天阅读了蔡志忠的《菩提树下的微笑:金刚经解密》,蔡志忠对《金刚经》的解读字字珠玑 ,每一句话都带有禅意 要言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刚经诵读百遍后,解读那些让我顿悟的金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dd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