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完了友人推荐的一本叫做《终身学习》的书,想总结一下,确迟迟无法起笔。
因为整本书讲的都是我们很久之前就耳熟能详的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
直到上周末我发现了一个好问题:为什么现代没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的大贤呢?
答案就是知识爆炸。
试想一下,在牛顿以前的时代,大学课程已经囊括了那个时代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学的全部内容,一个人想获得那个时代全部的核心理科知识是可能的;再往前推几千年,孔丘,老聃,个人知识武器库已经可以承载那个时代全部的社会学内容,而且还有余力传道授业解惑。
而当今这个时代,知识衍生的速度远远超过一个人的知识学习速度,即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是如此。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由于知识衍生导致的学习焦虑呢?《终身学习》给出一半答案,即保持求知欲,不停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应对新的问题。
但是,仅仅不停的学习能不能搞定新的问题呢?
我先不讲答案,先抛出一个问题:歼20的总师能不能搞定这架飞机的全部设计呢?
答案是不能。飞机制造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大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上限,天才也不例外。但是,如果能掌控整个系统的技术不偏离设计初衷呢?这里我们引入另外一半答案,知识概念化。
比如说,我们能不能用50个小时,将运动健康算法有个大致的了解,对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呢?专业领域的人告诉的答案是:YES。
之前我们往往用农耕民族的习惯来搞定学习问题,也就是在某个领域精耕细作,也是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然而,当我们要掌控全局的时候,就需要用游牧民族的态度来应对高速的知识衍生,也就是随用随学,随学随用。
世界超级复杂,怎么能变成只是为人类这种CPU极为有限的物种随用随学,随学随用呢?就是将知识简化为一个一个概念。先有了概念的框架,知识在学到的时候才有所安置,才能快速的形成体系。
当今这个时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就不指望了,能用终身学习的精神和知识概念化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那已属不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