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起意,买了一张最早去天津的车票,出发。
一直想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客观原因加上主观上的发怵,始终没能成行。
而这一次去天津,算是向前迈了一大步。想体验一下一个人出去的感觉,可临出发之前还给友人去信息”我可以吗,心里有点忐忑”她说,可以,去吧,一定行。
买了最后一张票,到了车站,站在检票口时依然有些不踏实。给前几天说了几句话的好久不联系的友人去信息问她,在哪呢,我去天津。她回,不会吧,把你的车票发给我。她不相信我这么突然的出门。拍了一张在检票口排队的照片发给她,她兴奋的回复,我也在天津,今天上午有课,你赶紧来吧。
就这样,一场没有预约的”会面”成行。她说,周末正好没事,过来了正好陪她一起逛逛。其实她说的意思是,她周末了没什么事可以陪我一起逛逛。
一切顺利正常到达她所在的宾馆。到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她在那里是陪女儿上课,标准模范的中国式家长。为了孩子无所不能。为了可以上一个理想的学校,家长们拼尽所能,户口,补课班高昂的费用,似乎都阻挡不了内心里那股坚韧的力量。那个楼里基本都是来陪读的妈妈,她们租住在酒店的一间标准房内,一住就是数月。不论之前住的多大的房子,在那间斗室里,生活日常吃喝拉撒,但她们依然很满足的快乐着她们的快乐。这就是妈妈们的伟大之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愿孩子和不辞辛劳的妈妈们得偿所愿,心想事成。
和她说要去楼下再开一间房。她不允许。解释说孩子就晚上回来睡那么几个小时,晚十点半回早六点多一点就走了,一一整天基本都是她一个人,正好我可以陪她聊聊天,顺带还可以开导开导孩子,多少年没在一起好好聊聊了。我解释说怕影响孩子休息,她说绝对不会,还担心孩子会影响你休息。执意不允许。我说开一间,咱俩过去聊。她不同意。就这样在她那里住了下来。在心里我也希望和她们在一起,谈心聊天是最真实的想法。
白天她带着我去了瓷房子五大道等天津具有标准地标的可去的地方。我们像刚毕业那会儿一样,说着说不完的话,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里的日常,婚姻里的困惑,说到激动处依然吵的面红耳赤。和以前没有丝毫改变。秉性难移是一句真理。这就是友谊真实的样子吧。虽然好多年没有这样朝夕相处,但在心里没有丝毫的隔离感。好像在昨天刚刚别过一样。
我们俩的性格应该是有很大差别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友情。说丝毫不影响也许不够准确。她外向,泼辣,执行力极强。而我朋友不多,和人总有距离感,不愿意走的太近,即便是和她也一样,似乎在内心深处总有一道墙横在那里,任何人都进不去。即便像和她这样的几乎无话不谈的,想彻底走进去都很难,准确说是不可能。而她是全开放的状态,做微商交朋友,她有很多的朋友,好多的朋友都是朋友的朋友介绍认识的,慢慢过一段时间,朋友的朋友就都成了她的朋友。这是一种能力,这一点我自愧不如,可能永远也做不到。对于朋友的界定在内心深处总有太多的条框限制。自己对自己也毫无办法。她说,我和你最大的不同是,我是”通吃”而你是”单个吃”。这种比喻说法不是太恰当,但意思基本都表达了出来。
我说,我应该向你学习,可有些方面做不到。你是入世的,而我很多时候游离在这个世界之外。但不论怎样,自己觉着舒服就好了。不然怎么会有各具特色的那么多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所以会成为朋友,总是有至少一方面是相似的。太过功利的关系最终会销声匿迹。可很多时候,人和人之间的链接却依靠”功利”的力量来维系。说的优雅含蓄些就是”价值”,很多时候,你的价值就是你交朋友的筹码,它决定着你朋友的多寡和圈子。
熙来攘往的人群,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在世间生存,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那就守护好自己的内心,做个既不完全合群又不绝对离群的自己吧,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和谐共生,才是生活的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