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我侥幸躲过了雪糕“刺”客,
秋天,我还是遇见了文具“刺”客。
晚上接儿子放学,他说要去一趟学校周边的文具店。他一个人进去买了两支笔,是用自己的零花钱来买单的。
到了家,我无意瞥到他随手扔桌上的购物小票显示,两支日.本百乐彩色啫喱笔花费50元。
“单价25元一只,什么笔呀?这么贵?不会是弄错了价钱吧?”我觉得奇怪。孩子闷闷地说他也不知道会这么贵,当时货架上并没有价格标签。
“那你结账时听到价格远高出预期,可以不要呀”我开始马后炮,儿子说“那怎么好意思,算了吧”。
拍立淘搜同款彩色笔,某宝上售价在23元上下,看来价格没有太大水分,但是冷不丁地被刺到是真的。
想起来夏天的雪糕“刺”客,那些躲在商超冰柜角落里默不作声的陌生面孔,一旦入了眼缘,就干净利落地刺你没商量。文具“刺”客如此,还有什么水果“刺”客,话梅“刺”客,和鸭货“刺”客,也是如此。
今年夏天和朋友们去户外烧烤,出发前在街角的一家鸭脖店停下来想买些鸭货,挑了三样后称重,老板娘报价合计142元,当时人就懵了,吃过贵鸭脖,没吃过这么贵的鸭脖!
我们在要求老板娘重新计量时发现猫腻,她的鸭货倒是有价格标签,但是标注单位却不是常规的500g,而是150g, 不特别去看根本注意不到。
商家套路满满,“刺”客防不胜防,如果消费者再脸皮薄一点,被系列高价商场“刺”客刺伤的几率就会大幅提高。
商家要赚钱求利润无可厚非,但是故意使用价格模糊策略来“刺”击消费者就属于价格欺诈了,还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监管。
官家要管,咱们普通人面对各色商场“刺”客也别含糊,问好价格再买单,超出承受范围就放弃,犯不着不好意思,难为自己日渐消瘦的小钱包。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64814/f54098468bcb4c6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