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看文献,偶然中看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ziz Sancar的工作,后面还附上了他的个人传记,一读就是4小时,给我不少启发。
Sancar 1948年出生在土耳其的一个小镇,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很勤劳,孩子们不缺吃,但鞋就是奢侈品了;母亲虽说不识字,但很聪明,她坚持让所有孩子都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他的大哥很有见识,刻苦、果决,是一名军人,最终军衔升到了准将。大哥教会他读写,他中小学就比较聪明,成绩名列前茅,喜欢化学。高中毕业后参加了伊斯坦布尔大学化学系的入学考试,在朋友们的怂恿下转学了医学,医学毕业后想跟着生物化学系的导师做科研,但被导师劝阻,建议医学生去实践两年,他回到小镇,成为了附近的第一个医生。
Sancar认为这段救死扶伤的时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可能是被病人们强烈需要的感觉。但行医过程中他还是升起了许多疑问,每一种药是如何作用的?他很好奇,想探个究竟,他的科研梦又冒出来了,因此行医期间他也在申请奖学金去海外学习生物化学。
他申请到了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phD的奖学金,但求学之路没有一帆风顺,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以及语言不通,他感觉被孤立、被拘禁,所以他又退学回到了土耳其。回去继续行医,学习英语,两年后又去到德克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师从导师Rupert,DNA修复领域的开创者,专攻光裂合酶的合成和研究,接下来就是科研路上的崎岖与坎坷,迎难而上,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故事,他用40年科研生涯理清楚了一件小事:光裂合酶在人体内修复损伤的机理,最终依靠在DNA损伤领域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可能因为Sancar算是本领域大牛,经常读他的文章,也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感触良多。
最打动我的一点就是40年磨一剑的坚持,选定一个领域、持续不断地钻研,最终获得成功,选定一个有意义、有难度持续几十年的科学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我准备以后聚焦衰老相关的研究,最主要是神经性衰退性疾病,这可能是一个会持续几十年也难以攻克的重要难题,所以从哪入手切入这个领域?希望自己也能踏踏实实地做出一点点有意义的工作来。
二是他一生的许多选择其实也是挺被动的,进入这个领域也是比较被动的,博士期间的导师让他研究光裂解酶,博后的导师让他研究另外几个损伤蛋白。独立工作后他又回过头研究光裂解酶,解决当初未完的难题,把博后的工作也串起来了,如果没有后续的持续几十年的研究,他可能就成为他导师诺奖PPT上的一个名字而已吧,而他持续锁定一个领域,并最终超越了导师。从被动的进入到找到兴趣,主动攻克难题,你说他是自己选择的嘛?干一行爱一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三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绕路走。比如要得到蛋白,就学习最新的技术,无法纯化就自己思考一个办法,发现人体内光裂合酶可能是生物钟相关的蛋白,就马上恶补神经科学领域的知识。
有目标,遇到问题查找资料、想办法解决之,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一点跟我恰恰相反,我一门心思地想去学新技术,只追新,也没在意自己是否需要,本质上是想炫技,而遇到困难时就退缩了。
技术上的东西都是细枝末节,等你找到那件足够分量的事情的时候,自然会动力十足地去学习一切所需,WHAT比HOW重要的多,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的多。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知之者不如乐知者,我这种以学习本身为乐的性格不失为一种好的业余爱好,但莫要沉溺才好。
image.png
四是不着急。一件持续一生的事业,一个需要四十年的目标,晚几个月、几年又有多大关系呢?Sancar 先去学医,博士读了一年又退学,再次读博中途又回去服兵役,30多岁才博士毕业,也一样最终做出影响世界的工作,不着急的。你准备好了嘛?40年后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衰老相关的问题,别的细胞可以用干细胞换,神经细胞不能换,所以找个衰老相关的组,或者神经衰退性疾病相关的组,博后往衰老走,但我有什么能力是他们需要的呢?
五是稿子中的一些细节也很打动人,比如发第一篇文章的开心,忙着做实验没工夫发文章找不到博后位置,某一个漂亮工作的小傲娇。他确实是热爱这件事的,而且从中能看出他的百折不挠和严谨治学的态度,都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点。
最后用sancar的话自勉,
I believe, that 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istics essential for a successful scientist: creativity based upon knowledge, hard work, and perseverance in the face of failur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