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科学家的养成

科学家的养成

作者: woaikeke | 来源:发表于2022-12-21 23:28 被阅读0次

    《你好,费曼先生》是1965年物理学诺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所著的自传。很开心,陆俊同学推荐了这本书,而同学们选择了这本书作为本期月月谈共读书籍。我选择“科学家的养成”来分享,的确是对这个部分很感兴趣。

    费曼热爱科学,他能从科学中感受到乐趣。一个艺术家朋友说,艺术家能看到花朵的美丽,而科学家只会解剖花朵,很无趣。但费曼不认同,科学家能欣赏到更多的美,他认为“美不仅存在与厘米量级,也存在于更小的量级中。” (找了几张花粉细胞图分享给大家看看,感受一下更小量级的科学之美 )       

    在费曼心中一个科学家是如何养成的:是从小家庭的期盼与引导,事实上引导更为重要,而且引导有方。来看看几个故事~

    故事一:玩蓝白瓷砖

    费爸带费曼玩蓝白瓷砖,像玩多米诺骨牌,排好再推倒;有了兴趣,再“两片白一片蓝,两片白一片蓝,依次排列”。在玩中让费曼知道“什么是模式以及模式的有趣之处”。费曼也逐渐从各种这样的游戏中知道“世界是什么,世界有多奇妙。”

    故事二:读《大英百科全书》霸王龙的故事

    重点是:“读到任何内容时都会想想其现实意义,即那到底在讲什么?”

    比如读到“这只恐龙有25英尺高,脑袋有6英尺宽。”费爸为了让费曼知道“到底在讲什么”,他是这样说的:“如果它站在我们家的院子,一伸脖子就能够到窗户(当时在二楼)——这个解释针对25英尺高;“但它的脑袋太大,没法从窗户探进来。把孩子不太有概念的数字转换成孩子看得见、能理解的楼层高度和窗户大小,这就是现实意义,孩子就能真正明白这样一个尺寸意味着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说恐龙很大。

    还有不少故事:

    关于鸟儿名字和习性的探讨,费曼懂得“知道某个事物的名字与真正了解这一事物的区别。”“凡有食物的地方,就会有某种以它为食的生物。”这些道理并不难懂,但我作为一个科学老师,也是40岁以后才慢慢有所体会。

    费爸对于一片树叶上C形图案的解释,让费曼“懂得生命的可笑之处:一切都是为了繁衍。无论过程多么复杂。主题只有一个:循环往复。”

    费爸教费曼观察,但并不是正儿八经上课,而是做好准备等待时机。什么时机?就是费曼产生问题的时候。比如,费曼玩“马车快递”,留意到车斗里的球的运动方式很特别——拉动马车,球向后滚;马车忽然停下,球向前滚。为什么会这样?费曼基于真实的场景产生了真正的问题。费爸借此机会讲了“惯性”,还指导费曼观察球在马车启动时相对于地面的运动,于是关于“相对运动”,费曼也有了体验。

    费爸还教给费曼物理以外的东西:对大人物的不敬之心。我更愿意理解为,人和人是平等的,并不因其装扮、制服和职务而有所不同。这让费曼能够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外在,作为科学家就是需要透过表相去关注本质。这也与后来费曼面对诺奖和院士的称号时的态度直接相关。

    费妈,虽不懂科学,但费曼从她那里懂得了幽默、懂得了理解的最高层次就是欢笑和人类的同情之心。这为后来费曼反思科学的价值奠定了基础。

    那么,作为科学老师或者是希望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家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欢迎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学家的养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np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