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长辈那里听到的,或从故事书里看到的,全都是相似的故事结局。比如:最后白雪公主和王子在一起了,他们从此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又如:在经过一番艰苦卓绝奋战后,好人终于战胜了坏人,于是天下从此太平了。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常常会看到:政治正确和正能量等一类的词汇。这些都是很多人为了满足想象中的美好结局,就会把那些具有好人标签的人尽量的美化了。他们也会在心中一遍遍的为好人祈祷,进而去诅咒那些反面人物。
从小到大看到的那些电影或电视剧,都是如出一辙的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起初好人(主人公)处处不得志,处处被人刁难,在经过一番千辛万苦的磨难之后,终于人生得到了扭转。他们为人们伸张正义,他们替天行道、惩恶扬善,最后将所有的坏人都一并消除殆尽。
曾经多少次在心底想到,为什么全都是好人胜利了呢?有没有什么时候能够反过来一下,最后是坏人打败了好人,坏人统一了天下。在千篇一律的那些老调子里,委实不想再看相同的故事讲述方式了。
文章写到这里,也有必要标注下这篇文章的主题。但凡牵涉到人人都说对,人人都说好的东西时候,最后就只能容得下一种声音,那就是好人就一定有好报,恶人一定将要受到惩罚。这样的论点,在这里也不作进一步的解析,就先视其为正确的。但我想说的是,好人是怎样的人?坏人又是怎样的?这两者的界限划分又是由谁说了算呢?
在易卜生的一部《玩偶之家》的著作里,娜拉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忽然一天她意识到她只是那个家庭的傀儡,于是,最后她选择了离家出走。到这里故事已经结束了,作为读者就可以心满意足的为之鼓舞和激动一场了。然后再在后面就自由地发表一通高见,为娜拉的勇气也好,或是为她的瞬间的觉醒也好,反正娜拉从此就得到了新生。同时,这部作品也被称作解放妇女运动的宣言书。
可是在我们伟大文学巨匠鲁迅那里,他敏锐的发现故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娜拉虽然选择了离家出走,但是出走以后怎么办呢?她不再拥有原先的丰裕物质条件,他又将怎么去面对生活?或者说她还能否顺利的生存下去呢?
生活和故事是截然不同的,也不可能通过谁的只言片语简单概括出其中精要。故事有结束的那刻,然而生活的终点只会是生命的终点,没有人可以逃脱。故事是简单的,至多只能算生活的一个横截面,三言两语能够把它说清楚的,那一定不是生活。
到此,我们可以再次把前面的那些问题拿出来撸一撸,白雪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他们以后会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发生争执吗?他们又是怎样做到为爱情保鲜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可以列出很长的一串来。又比如,好人把坏人打败了,他自己转身即刻就变成了一个朝代的开创者,也顺利的统一了江山。尔后他会勤政爱民,或是会施行暴政吗?他又要用怎样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呢?在他的统辖下,那些善良的人民全都感到幸福了吗?
人们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很容易让人将感情代入,进而把个人的一些生活体验也融入了其中。所以故事比道理更有用。也因为这样,只要还有人的世界,文学就一定不会消亡。
也许到此还有人会觉得,以上所举的例子会不会太过较真儿了?只要能好好的看一个故事就行了,何必再用作者都没呈现的东西来设想另外的种种可能性呢?是的,就如那些鸡汤文所说,“你”要你简单了,世界跟着就简单了。我就不知道,那样的简单是个怎样的简单法?到现在我也想亲眼见上一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