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写作输出,很是纠结于文字的自我表达,乐忠于写作的人内心对于文字表达的渴望,一点不亚于对食和性的追逐。口头表达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人们希望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将内心的所思所感,精确传神的表达出来,但多数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无奈,试想一下,当你内心一片欢腾喧嚣笔下却一片死寂,那是多么憋屈的一件事。
作者舒明月属于野蛮生长类,以“柿油党“自居,《大师们的写作课》中通过“内容篇”“技能篇”“拓展篇”三辑,大量的篇幅引用了28位近现代名家的作品,其中以鲁迅、张爱玲的居多,将他们的写作手法庖丁解牛,将不同的作品中的片段截取,触类旁通般归类总结,得出每一章节的写作技巧,然后用她的自称体系和逻辑逐一铺陈,并在鉴赏过程中通过只言片语,娓娓道来自己的见解。书中关于写作的内容,也让我有所收获,分享如下:
一、本书坚持的观点是好文笔是读出来的,那么先说说阅读:
1、读什么?
首先大家读书都想找干货,但作者建议大家读文学,读文学要的创意和密度。文学的永恒价值在于不厌其烦的表达最细微的人类经验,令阅读者产生共鸣,自觉知道差异。这个过程也是“求同存异”的过程,这也被视为和谐世界的关键,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进行选择性输入,品书与品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留意生活的细节,用敞开式思辨的方式,去接纳,去思辨,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比起用自己的固有价值观去评判别人,不如师其所长,补己所短。
2、怎么读?
现在快速阅读越来越成为阅读者追捧的阅读方式,但我想说别着急把书读多,先读懂再说。作者在书中对各类人物文字细细品咂,分析其中的优劣,对待他人的文字以及自己的作品都在不断的打磨和推敲,好的文学(文艺)在于扩展生命的宽度与广度。
3、读多少?
书中,舒明月对于这些现代名家的作品熟悉地信手拈来,说到颜色,就提到鲁迅的《雪》《秋夜》、张爱玲的《金锁记》、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胡兰成《禅是一枝花》、安房直子的《狐狸的窗户》;说到“景语化情语”,就提到余光中的《珍珠项链》、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提到“食物最好吃的时刻”,就提到汪曾祺的《黄油烙饼》、王世襄的《春菰秋蕈总关情 》、阿城的《棋王》。诸如此类的文学鉴赏,数不胜数,可见作者阅读的量之大,理解之深。因此,“当你阅读了足够多的优秀文字,你将会发现心灵鸡汤文字令人失效,因为它罔顾真实,一味煽情;你也会觉得那一套红领巾变色发引人反胃,它正如居民从冷库中领到的十年前的猪肉,尽管盖着醒目的”合格“蓝戳,却早就走了味失了营养。”
要真正把自己见到的美好景物用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自己须先有相当的文学积淀。否则只能说出“真美啊!太高兴了!”这样的大白话。越写下去越会觉得笔力不逮。
二、如何练就好文笔
誓死以精准的,富有画面感、音乐感和新鲜感的文字惊艳于人。这是文学的永恒准则,大约也是“文笔好”的定义。埋头硬写搞不定好文笔,功夫在诗外,文笔是看出来,听出来,熏陶出来的;多读多块,深入品味,积累的同时利用技巧和对的方法加速提升。张爱玲说:“写小说很慢很慢”,为什么慢,就是反省心智耗用了内存,建议降低处理速度,每天设定任务,甭管质量如何,数量到了就打100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三、高手的巅峰对决比拼的一定是内力
在说到怎样让文字吸引人打动人,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的流动。有人说能写出好文章的人,一定是有故事的人,是“世界吻我以痛,我仍报之以歌”,是“飘零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样的人不仅阅历丰富,而且感受细腻,对生活充满热情,所以写出来的东西特别有张力,特别能打动人,能引起共鸣。对于大部分的写作者来说,写作技能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够让我们写出好文章最快速见效的方法就是将我们的真情实感写出来。有些人可能会说我的生活太过单调,感情不够细腻,没有可打动人的真情实感可写,但我觉得可能只是我们对自己的感情观察的不够仔细,每个人生来都会有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高兴、悲伤、忧虑、仇恨、嫉妒等各种情绪,只是我们没有去认真的捕捉这些情绪。就像作者所说的:“只要对人性的共通之处、对人类的共情能力有基本的信任,你就可以确定:将自己真实而细微的情感流动记录下来,一定可以打动他人。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感觉不敏锐,而是我们自小被一种粗糙的表达或者许多隐秘的教条束缚住,哪怕纷繁的灵思飘落一地,也不懂挣开手脚去撷取一两片。”
所以,对我们写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写出我们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四、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
写作绝不是自嗨,要关注用户体验度,也就是读者的感受。作者总结了一个“四有文章”的说法,对于初练写作的人来说,可以用来衡量作品,如果具备了“四有”中的至少“一有”,文章才值当拿出来给人看了。“四有”分别是:有趣、有用、有料、有力,按理解难度由易到难排列。
我不是很赞同作者所说的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写些东西只给自己看,但是只要是打算发表出来的文章,那么都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对于什么文章可以发表出来,我也一直有一个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对别人有用,哪怕只要一个观点。现在作者给出的“四有”说法,比我的标准范围更大,我觉得也更全面。对于这“四有”标准,作者在文中做了详细的解释,建议可以直接阅读原书,这里将作者关于四有标准总结的话摘录如下:
“有趣”是硬通货,各层次写作者都深谙此道;最好将读者视为情人,才有趣的起来。
“有用”是互动式写作大势下今后文章的主流之一。
“有料”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的细节——不在其位、不临其境,任何人都编造不出来的细节。
“有力”分为审美的有力和情感的有力。美打动人心,创造美的技艺可以学习;强烈的情感是写作者的宝库。
以上是本书的全部读书笔记。
最后,用作者的一句话作结:“写作和任何一种工作、一门技艺没什么不同,它只是我们积极入世的一种工具、一份依凭。写,还是不写,从此不该再是一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