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线上课堂54期正心班学习第96天
时间:2024年7月15~19日
姓名:张廷斐
地区:上海
志愿:我立志成为自省、利他、致良知的践行者,从心出发,保持觉知,感恩生活,积极阳光,爱己及人,传播圣贤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当|下|即|未|来|
【自省 利他 致良知】
【金山文档】 正心1班功课打卡表
https://kdocs.cn/l/cua3hfScQbKQ
今日功课
1、读原文一遍✔:2分
2、准时上交功课✔:2分
3、日行一善✔: 2分
4、每日自省✔:2分
1)不抱怨,不说谎;
2)时刻保持恩悲敬
5、写读书践行心得✔:30个字以上 。2分
7.15 前置思维
阳明先生的教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会督促自己和同学们一起,按照阳明先生的指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去除心中的杂念,培养和扩充我们的良知。
我会采用前置思维来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确保每项任务都能从容完成。同时,我也会鼓励大家提前准备毕业功课、写家书和课程分享,以便我们能够临事不乱、从容自在。
7.16 无意识有能力
“致知”和“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关于四个阶段,我认为这是一个持续的成长过程,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和成长。目前,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意识和能力。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反思和实践,我们才能逐渐接近“无意识有能力”的阶段。
7.17 致知
阳明先生曾经说过,“致知”是儒家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体悟到“致知”这两个字,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中找到智慧,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论,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了。所以只有致知者方为知道,只有真正的致得良知了才能称得上有德。
我认为,所有问题碰到致知,一碰就碎,一碰就解!依良知而行,在光明的世界里,黑暗中的问题根本不存在。
7.18 修身养性
阳明心学是一门实学,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实实在在地体悟和践行。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只追求表面的理解,这样就会导致理解得不透彻。王阳明先生曾经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句话告诉我们,克服外在的困难相对容易,但要克服内心的障碍却非常困难。
好胜、傲慢、懒惰和自私都是我们致良知道路上的障碍。要祛除这些障碍,我们需要在心上下功夫,一点一滴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恢复心之本体,还我良知清澈。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祛除这些障碍:
1. 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良知的要求。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2. 阅读:阅读经典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并为我们提供指导。
3. 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教训。
7.19 修炼心智
如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我们对于道理的认知必然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而这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和体现的过程。
1. 心与万事万物:每个人的心灵都是感知和应对万事万物的核心。在心学中,强调的是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来影响和改善对事物的处理方式。练功夫成长自己,实际上是通过专注一件事情的实践来修炼心性,随后将这种心态和原则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 致知与正法眼藏:致知即指达到真正知识的境界,这需要我们将心之良知应用于万事万物之中,让每一事物都能得到其应有的理解和对待。真知不仅是一种认知状态,更是一种德行的表现,即所谓的有德。
3. 心与理:“心虽主宰一身而实管乎万事万物之理,理虽散在万事万物而不外乎一人之心”,深刻体现了心学中心与理相互贯通的哲学观点。理是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原则,而心则是理解这些原则的关键所在。
4. 日常生活的修炼:写功课是练功夫的体现,这是将心学的理论运用到具体行动中,从一件简单的任务开始锻炼自己的心性和能力,然后逐步扩大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感恩之心也同样重要,它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谦逊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带着这份感激之情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们的心态会变得更加积极和充实。
今日总得分10分✔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
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