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西南联大吗?就是最不像大学的大学,却是中国教育史上最牛的大学,为啥说它牛呢,看看汪曾祺写的文章,你就会明白,它可真牛。
说它牛,是因为在它3343名的毕业生中,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一百多位人文大师。这所只存在了8年零11个月的“最穷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
汪曾祺说,如果他没有读西南联大,他就成不了作家。汪曾祺的笔下,一群才华横溢的人,一群积极向上的人,因为受到连天战火的影响,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迁址,先到了长沙,后又到了昆明,在昆明,建造了中国教育史上最牛掰的大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是他最得意的弟子,汪曾祺以亲和质朴的文字,回顾了西南联大的建设,以及那里的师生的生活,他们是如何教学,如何生活,如何相处的。以其好玩的文字,还原了当时被迫迁移到云南的西南联大困顿和坚强。
那些教授们根本没有教授的架子,他们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一起辩论,找论证,那里充满了自由之风。正是因为自由发展,那里出现了很多精英中的精英。
汪曾祺就是这样的一个,因为他的才华,给别人打100分,给他120分,对他格外的偏爱,他可以随意去上课,因此他经常不去上课,不记笔记,经常在图书馆里随意看他感兴趣的书。这些充分展示了老师对于他的喜爱。学生非常自由,可以自由的去上课,老师也可以随意的去讲课,都比较随性率真。他们给云南带去了新鲜,文明,进步。
那时他们来自于中国最先进的都市,他们的穿着令那里的人奇怪,因为战火纷飞,很多人与家里联系不上了,最后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他们都比较穷,没有合适的校服穿,教授们也是穿着奇奇怪怪的。为了贴补家用,教授夫人们都在帮人缝补洗衣,织毛衣贴补家用。学生们更是如此,他们不得不勤工捡学。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给云南当地带去了很多,为了贴补家用,很多教授学生在中学授课,给他们带去了很多新的独立的思想。
然而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也穷不丧志,没有少了对生活的热爱。尽管穷,他们的生活依然丰富多彩,他们一起演话剧,看书打桥牌,汪曾祺就是最活跃的一个。就是在那么艰难的岁月,汪曾祺都能够捕捉到美好的东西。比如一个教授讲课讲的从身上摸出来一个小动物(跳蚤)。有教授穿的衣服像大侠,还有的穿的空前绝后的鞋子。
汪曾祺还写下了昆明的很多湖光山色,市井民生,公园茶馆,以及昆虫各种吃食,各种各样都要尝遍了 。走哪儿吃到哪儿,离开昆明多少年后,汪曾祺依然忘不了昆明当年的人间至味干巴菌。
无论多么艰苦,汪曾祺的眼里笔下都是美好的,都是豁达乐观,平和快乐!这也不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