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书app上加入书架了好几本书,然后想起来自己加入这么多本,能有时间看的,看了有收获的能有几本呢?
一边想这些,一边浏览到一本书叫《减法》,点开看了一下目录:减少贪多求快、减少过高期待、减少过度消耗、减少完美主义、综合应用333时间管理法。第一章的“减少贪多求快”就把我今天加入购物车很多本书的行为点的明明白白,但我还是把它又加入了购物车哈哈哈。
这让我又想了一下自己到底看什么样的书?选书看书的标准是什么?
有想看的就广泛的涉猎(表现为书架添加了很多本,有些看了一丢丢,有些直接没看),在偶尔看到有感触的点就记录下来。我的加入书架并不是每一本都加,多少也是有些标准的。
第一个标准就是感兴趣
自己看到标题有点兴趣,点进去之后看一下简介、看一下目录、偶尔看一下作者。确定对书中的内容有兴趣才会加入书架。
之前加入书架前会看这本书的评分以及别人对它的评价。但昨天男朋友给出不同的看法,一开始不要看评价,可以先看书,自己有了一定的看法之后,然后再去看别人的评价。这样子就是找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和自己不同的观点的过程。就会有比较,有思考,有学习。而不是自己没想法把别人的想法灌输在自己脑子里。
听了他的说法,我觉得有道理,自己有时候思考的可能不全面,但即便思考了一丢丢也是思考,比起直接看别人的评价,确实给自己的脑子多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我今天加入书架的书没有看评价、看书的时候都是我先思考一下,再决定要不要看别人的评论。
昨天聊天还提到一个新的看书的思路
看书的时候要看与自己价值观相匹配的书。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崇尚物品实用价值的人,如果有一本书它告诉你人要想活得精致就要多买奢侈品,那这本书就算它自己有很强的影响力以及有很多的受众,也与看书的本人是不匹配的。筛选掉这样子的书,选择与自己内心真正想看的(符合内心真正想达到目标)的书去看。
其实这个角度的本质就是选择和自己相关的(自己看到之后舒服的)。世界上的理论逻辑一套一套的,每一套都能自成体系(别人的体系再有道理你自己用不上就果断pass)。而自己心里其实已经有一套自己的逻辑(虽然自己的总结和表达能力不强还不能明确的表述出来),嘴上说不出,但是一看别人的书中的逻辑,“大脑判断其与自己的是否相似”这个动作是比较容易的。
所以带着这个角度选书看书,就会不自觉的寻找和自己相似价值观。这是不是也是确定自己价值观的一个办法呢?(自己总结不出,可以通过判断别人的部分价值观自己是否认同,就能一点一点找到自己的?)
今天看书的收获
今天加入书架里10本书。自己在刚刚的2h看了其中一本《把日子过明白》的四分之一。作者是龙飞律师,之前在小视频中刷到过她,她的有些观点很清醒,比如我对女孩子应该“先谋生再谋爱”这个角度比较认同。她说感谢我们女孩子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下,可以通过上学、工作有自己的赚钱的机会和本领,不必手心向上。
是啊,不论是中国往前100年,抑或是现在2024年的地球的一些国家,我们所处的中国,呼吁和平、呼吁男女平等就是最大的幸事!
书中还有其他观点颇为认同,我在想自己的一部分价值观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些认同的点总结出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