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个好问题是认知的天花板,回答一个好问题是检验地基的修行。
以下问题选自得到专栏《和菜头成年人修炼手册》,这是我的回答,你们是如何回答的?
62.用户子木:
菜头叔,对于行为艺术,我是有点不敢苟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是在测试人性的底线,这我还能理解,毕竟能传递一些东西,可有些奇怪的,什么在艺术廊睡觉的,用水枪画画的等等,我觉得这种不就是猎奇? 不知道菜头叔怎么看?
答:甘地的非暴力静坐算不算行为艺术?
现在我们的社会比以前开放很多,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事,现在都有大把的人在做,
如果一个人盯着一个大楼再看,然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凑热闹的一起看,我认为这不是行为艺术,
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我想要用我的行为表达什么,这种行为才有可能成为行为艺术,
什么是艺术呢,艺术是不可言传的,也就是说别人通过我的行为可以理解我想表达的内容,我传递了我内心所思,我的行为传递的信息越多、越深刻,艺术性越强,
艺术是可以引发人的思考的。
63.用户重庆Franklin:
之前一直以为,审美没有高低,只有差异。菜头老师又让我动摇了。感觉像“认清了世界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毕加索能画主流的“画得像”的画,也能画“涂鸦”,而小孩子只会“涂鸦”,所以毕加索更“高级”;而且,重点是画面背后的理念,理念尚未普及,所以艺术是先锋。
请问菜头老师,很多画家都是死后成名是“观念尚未普及”这个原因么?如何理解杜尚的小便池呢?画面背后的理念之争,会不会有过度或错误解读?
答:我本人没有什么艺术细胞,也无法解读那些世界名作,
可是当我有了一番经历后,或无意间那些名作中看到了一些我想要标的东西,这好比我努力想要解释一种美景,这个时候一个人站出来,三言两语把我想要说的清晰呈现,这种酣畅淋漓不知你体验过吗?
每个人都会维护自己的表达,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很多理念之争变成了面子之争,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如果把精力放在谁对谁错上,确实浪费了这些名作。
我们假设他们说的都对呢?
这些名作啊,我们只要深入的去研究他们才能发现他们的艺术所在。
64.用户贝壳月岛:
菜头叔,顾衡老师说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布林顿森林体系瓦解后资本保值的一种途径,跟美已经不是那么相关了,想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这个说法的呢?
答:我有必要话费200元买一个手机壳吗?这是对拼多多的不尊重吗?
很多人是有能力为自己的喜好付费呢,而很多人也是很多年后才发现自己的收藏居然这么值钱,同样的他们的收藏一定也有不值钱的,那他们会丢掉吗?
如果我们是以投资这些艺术品为生的,那么就要追逐他们的资金价值,并且还要参与的推动价值升跌之中,我们不能既要收藏自己喜欢,还要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永远稀缺增值的。
65.用户Cleveland:
请问耿恭和吴起的区别在哪里?我觉得有差别,但是没有想清楚。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吾是以泣。”(选自《说苑·复恩》
答:这个我先找来看一看再回答吧。
66.用户卓大小姐:
感叹下自己的见识短浅,我咋就从来不知道这个人?我想是不是自己学习成绩太差劲,年少时不爱学习钻研导致的结果?
反思完再看耿恭的故事,我能对应的影视作品是《vikings》(维京传奇)里的故事。我现在不得不反思,大部分我了解这个世界是通过影视作品,但影视作品是有许多美化和修改的,我是活在楚门的世界里吗
答:2017年的一个下午,我突然发现我对世界认知停留在我高中毕业,当时我惊了一身汗,我自叹自己这么多年怎么如此无知的过来的,
我想说我的对世界认知多数就是媒体塑造的,尤其当身边的一些人说川普像个傻子一样,美国经济完蛋了的时候,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我们也都自认为智者,而很多基础的谬论一个简单搜索就能解决的,我们依然深信不疑,我们依然靠一两篇广告的软文就会做一些定论,
知道自己的无知是一件好事,既然无知就学咯,可教育体系养成了我们需要等喂的习惯,我们惶恐的是没有人来喂。
67.用户酥三岁:
见众生,见天地,见百态。菜头大叔经常提到一些我不知道的人,就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今天的内容感觉有点鸡汤,现实中我们“不撞南墙不回头”也不一定结局好吧?
答:让孩子摔跤是一件好事,南墙只有自己撞了才知道多硬,
众生、天地、百态,是让我们能够不轻易的下定论,用当下的视角解读一件事,
真的所有事都要全视角解读吗?
不是啊,就像所有能够在市面售卖的食品肯定是无毒的,那为什么这么多年消失了那么多品牌和品类,反式脂肪酸吃了那么多年了,不吃就能够排出去之前的吗?
我们能够见多少,知多少,是我们自己的事罢了。
请你们相信我说的每一句都是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