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掬水月在手:叶嘉莹先生纪录片

掬水月在手:叶嘉莹先生纪录片

作者: 作享 | 来源:发表于2021-02-23 08:52 被阅读0次

    周末我向太太和女儿提议一起观看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但响应聊聊。她们不喜欢纪录片,更不喜欢诗人和老人的纪录片。但见我热情很高,还是同意了。很快我们都被吸引了,接着就是两个多小时的美好时光,既是和影片相关的审美和震撼,也是和家人共度的亲情时刻。

    现在回想起来这部影片给我们的感受是一些片段,也是一种氛围,更是关于一个人或者一类人。

    大家闺秀

    本片从叶先生小时候开讲,尤其是她成长的四合院说起,只记得这是在长安街旁边的四合院。不得不承认是中国的房地产形式,更让我们高看这里以及在前朝出生于此的人。家族有叶赫那拉氏血统,其父亲是北大外文系毕业,伯父是医生……这就基本构成了当今平民对大家闺秀之“大家”的认识。

    而此前我也是不知道叶先生的这些背景。

    大家闺秀的“闺秀”很快就展示在我们面前,从小就接受诗书,考入大学(纪录片没有提到她毕业学校,其实是当时的北平辅仁大学,后来该校被拆分了),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的照片概括了她的青少年时代。

    我和妻子商议,等女儿毕业的时候,我们也要认认真真慎重地给她拍张正式的照片。


    颇有古风

    此前阅读很多叶先生讲解古诗词的著作,但是很少阅读她创作的诗词。本片适当地在片中插入叶先生的作品,并由其本人吟诵。

    我只感觉她的诗词颇有古人风格,无论是情感和用词。倘若将其诗词混迹于古人中,恐怕很少有人能识别出来吧。

    我想这就是中国诗词的传承。很多人做标新立异的事,而文脉文风传承反而更困难了。

    师生情谊

    叶先生的恩师是顾随先生。叶先生不同阶段都和老师保持书信往来,亦师亦友。

    让人难忘的是大学期间,叶先生写诗,顾先生修改,叶先生还保留着老师笔记和修改的作业!她说大二以后顾先生就基本不改她的诗作了,而是自己写诗相和。

    更让人叫绝的是顾先生课上说他偶得两句词,但一时未能填写完成。叶先生竟作词一曲,最后两句是顾先生的句子。多年后,顾先生终于将词写成,最后用的是当年的两句。

    跨越时空的诗歌交流,令我感动。更感慨的是,这种唱和是否是整个中国诗词的绝唱呢?

    我孤陋寡闻,得知顾随先生还是因朋友送的一本书《顾随说禅》。今日因他和叶先生的这段佳话,让我对顾先生也更加了解了顾随先生。

    呜呼!这样的师生关系如今何处寻?

    1943年,顾随与辅仁大学中文系同学合影,右二为叶嘉莹

    台湾与大陆

    叶先生能到台湾大学任教,得益于当时台湾大学校长读了他的诗作后即拍板决定。是不是有点当年蔡元培先生力排众议聘任胡适和钱穆担任北大校长的风气。

    叶先生后来去美国加拿大,后在1970年代就回国了。

    我特别留意她的服饰变化,从民国女学生,到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旗袍和发型,再换成大陆后简单的裤褂和当时的女性普遍采用的短发。

    人生命运

    太太对古诗词不太感兴趣,但是依然投入地观看,她说:“我想知道她的命运是怎样的。”是的,当我们看这一个美丽女孩的毕业照时,我们也许回想她的未来是怎样的?

    叶先生所处的时代恰好是中国乃至世界波澜起伏的时代,从北平到台湾,到美加,再到北京和天津。朱颜改,衣衫变。儿时几进的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乃至最后拆除平毁,甚至毕业的大学也已经不复存在,大女儿的突然离世,丈夫和父亲的故去,垂垂老矣定居南开……但始终不变的是对诗文的热爱,对推广古诗词的古道热肠。

    七十多岁去蒙古草原探寻自己祖先的发源地,她的一首诗大概说出她的人生感悟吧:

    余年老去始能狂
    一世飘零感自伤
    已是顾家平毁后
    却来万里觅原乡

    九十多岁的叶先生,捐出自己稿费和卖房产的资金3600万元传承古典诗词及传统文化,或许在她心中还有自己的故乡。


    有趣的是,太太此前并不曾听闻叶嘉莹先生,当看完片子,我把家中叶先生著作拿给她看时,她频频点头,然后立刻在抖音中关注了叶先生的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掬水月在手:叶嘉莹先生纪录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wl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