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我每周至少读一本书,所以我一般会在周六的时候写一篇读后感。但保不齐偶尔事情比较多,到周六的时候书还没读完,比如像这一次这本书,是在今天早上才读完的,所以相应的读后感也延后了一天。
《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也是很早就躺在我kindle里的,前几年它也是一本畅销书。
一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它可能是讲的一个跟宗教/信仰相关的故事。
看完之后才知道,它是讲了一个老人通过一段旅程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跟宗教/信仰啥点一点关系也没有,甚至主人翁自己在旅程中都不知道"救赎"是否会发生。
于是这让我感觉"一个人的朝圣"这个名字有点言过其实,心想是不是翻译的时候加工了一下,然后去找了它的英文原名,"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发现原名可能更夸张……
我最近看的几本书好像都挺不错的,当我进入到那些故事里时,我一点也没有觉得那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我有这样的感觉,我就会认为它是一个好故事,一本好书。
《一个人的朝圣》就给我这样的感觉。
除此之外,在看它的过程中,有一种持续被投喂的感觉,就是,随着哈罗德旅程的展开,会不停地有新的东西呈现出来。但它一点也不凌乱,都是围绕着仅有的几个简单人物展开的,一层层地递进,读起来非常过瘾。
哈罗德和莫林内心的变化也随着旅程一点点发生,特别是哈罗德。作者对于各种细节的描写,能让人很真切地感受到这段路程对于这两个人的改变。
不得不说,我喜欢这样的结构,也喜欢作者的笔触。
不过,也有唯二的两点是我不太喜欢的:
其一是,故事发展到哈罗德"出名"了之后,开始有人追随着他一起"朝圣"。这样的情节设置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阿甘",这真的让人不得不跳戏;
其二是,在哈罗德与追随者分开,绕路去赫克萨姆想见他第一晚住店时遇到的生意人,而后进入一种"癫狂"的状态,直到又重新回到"正轨"上来。那一段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与整个故事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
为什么我会觉得书名有点名不符实,且那段主人翁的"癫狂"有点多余呢?
首先,一个老人,82天,627英里。这真的算不了什么,在真正的信仰面前,根本配不上"朝圣"二字。
然后,我觉得故事一点点地发现到哈罗德与莫林都慢慢的打开自己的心扉,重新去接纳对方就挺好的。非得在结束前来这段"癫狂",而且前后衔接得都非常生硬,让人看起来很膈应。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故事会怎么结束。看到最后,作者的结尾并不太能让我满意,虽然我也挑不出它什么毛病。
故事在哈罗德和莫林的大笑中结束,他真的救赎了自己,还包括妻子莫林,而他一开始想救的是奎妮……
写到这里,我忽然在想,"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这个书名其实是贴切的。应该把重点放在"Harold Fry"上,而不是"The Unlikely Pilgrimage"上,这样可能会让我舒服很多。
"朝圣"这个词对于我而言太重了,不管它是不是一个人。
这篇读后感到这里就差不多了,每次我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包括电影观后感),我都尽量不去剧透更多的内容,而且写的也都是一些随心而想,没什么章法,更谈不上营养。还好总有几个人在看,除了"谢谢观看"我也不知道该说点啥了。
最后,下周再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