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参加樊登读书会的读书,活动活动时间原计划是从7点持续到8点,结果一直到9:30还没有结束。想着我还需要骑车50分钟才能到家,明天还要上课,我心里不仅是着急。
当然在座的参与者也有像我一样着急的人,但是他们表现的比我更淡定。研讨活动时,已经有人开始看手机或忙自己别的事,但是大家谁也没有提出要离开。因为会议尚未结束,此时离开似乎觉得我们很不礼貌。自己是个读书人,读书人都是要面子的人,所以大家宁肯都在那熬着也要等着主持人宣布结束。

3楼的研讨室外是参加读书会的家长的孩子,两个孩子一直在门口喊:妈妈,书店要下班了,什么时候结束呀?但是在里面参加研讨的人,似乎谁也没有听到孩子的问话。
主持人静静的坐着,不知道是在闭目养神,还是在认真的倾听,偶尔他站起身来伸个懒腰:啊,我实在太累了。是的,主持人太累了,他下午要上班,晚上再从7点熬到 9:30还没有结束。我心里只犯嘀咕,为什么一个小时的研讨会要变成两个半小时?主持人是干什么的?你难道不知道时间吗?因为你的拖延会让很多人感觉不方便。外面焦急等待的孩子明天还要上课,而他的爸爸妈妈却因为组织者没有宣布离场而不得不呆在里面。书店里的员工本来到了下班的时间,但是由于研讨没有结束,所以也只能被加班。
我不知道主持人是否考虑到了这些问题。看着他悠闲自得的样子,我不仅是着急,甚至还有点愤怒了。这种超长超长的读书会目的何在?意义何在?他让我想起了马克吐温的超限效应。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好好的读书交流活动,因为它的无限制的延长时间和无主题、无限制的讨论,已经将前一个半小时交流谈论带来的美好体验消磨殆尽,还让我倍生反感。但我为什么还要坚持呢?一方面是因为面子。樊登读书本来是一个公益活动,他们组织这次公益活动,最后还要拍个照,留个影,说句共同的宣言。总觉得自己得了别人的好,总得为别人做点什么,否则总觉得自己好像沾了别人很大的光,不够厚道。
另一方面我想用《放弃的艺术》一书中的解释来说明我们想走却又留下来的原因:你已经在这个事上投入了很多的钱,你已经投入了很多的时间,投入了很多的感情,所以这时候你要把它放弃掉,你舍不得。马上结束时间再望,再熬一会儿又如何?但问题就是如果你不放弃,你就要继续投入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所以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我在想提前走了又如何?放弃后面的讨论又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