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自身美丑的最初想法是由别人的、而不是由自己的身形和外表引起的。
然而,我们很快就会知道别人对我们所作的同样的评论。如果他们赞许我们的体态,我们就感到高兴;如果他们对此似乎有些厌恶,我们就感到恼怒。
我们渴望知道自己的外貌会得到他们何种程度的非难或赞许。
我们通过照镜子或者用诸如此类的方法,尽可能地努力隔开一段距离以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逐一地审察自己的肢体。
经过这样的审察,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外貌感到满意,我们就会很平静地忍受别人最为不利的评判。反之,如果我们感到自己成了自然的厌恶对象,那么,他们的每一个不赞许的表现都会使我们感到极度的羞辱。一个外貌还算英俊的人,也许会允许你就他个人某一微小的缺陷同他开玩笑;但是,对一个真正丑陋的人来说,通常是无法忍受这类玩笑的。
不管怎样,很明显,我们只是因为自己的美和丑对他人的影响才对此感到焦虑不安。如果我们同社会没有联系,就完全不会对此表示关心。
同样,我们最初的一些道德评论是针对别人的品质和行为的;并且,我们极其急切地观察这各种评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我们不久就认识到,别人对我们同样是直言不讳的。我们渴望知道自己会得到他们何种程度的责难或称许,以及是否一定要对他们表现出他们向我们指出的令人愉快或令人不快的那种样子。
为此,我们通过考虑如果处于他们的境地,他们会对我们表现出什么样子,来着手审察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并且考虑自己的这些感情和行为在他们面前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假定自己是自己行为的旁观者,并且用这种眼光来尽力想象这种行为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我们能用别人的眼光来检查自己行为合宜性的唯一的镜子。
如果在这种检查中它使我们感到高兴,我们就比较满意。我们可能对赞扬声满不在乎,并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世人的指责;无论受到怎样的误解或歪曲,我们都有把握成为自然和合宜的称赞对象。
反之,如果我们感到自己的行为有问题,就经常会为此更加渴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如果我们如人所说并非声名狼藉,那么,别人的指责就会使我们迷惑不解,倍受折磨。
小结&思考:其实有点像是在阐述一个"换位思考"的概念,但与之不同的是强调了我们同外界的链接——即或许我们对自身的形象或行为并无焦虑等情绪,但一旦我们需要置身于他人的联系之中,我们就需要考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行为或形象。
这给我带来的思考更多是关于“合群与否”的社交问题,是所谓一个人走的快,不假,但相应的同外界的剥离和隔绝也相应地会对自己的发展带来影响。
所以依然是需要找到一个折衷点。
而这个点的确立,我想需要基于《道德情操论》所一直在反复强调的核心:“行为的合宜性。”
当我们用那些耳熟能详的美德&品质来要求自己行为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唯一的障碍可能便是我们在做一些任性的选择的时候能否看到这样一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