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高速发展前景带来巨大机会,不过不是所有城市,而是少数城市作为领头羊,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哪些城市是经济最富裕的,我们都能倒背如流。比如,深圳、上海、杭州、广州、北京、成都等。
从国家治理与管理角度,追求的不是局部高速发展,而是各个城市均衡发展,所以我们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公路网络、建设铁路网络,并且覆盖全国的高铁网络。仅仅最近十年间,很多城市都有了新建的高铁站,以往开车五个小时的路程,而今乘坐高铁不到二个小时就抵达了。各地的营商环境也在改善,我的老家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型的四线城市,近年来一直由于能源枯竭而发展乏力,不过这两年我明显看到了城市的变化,城市里有了短视频网红企业孵化园,也发现了温泉及越野赛车等特色旅游项目。据说,去年因为在煤矿里举办户外特色音乐节,吸引了各地十万多人游客,让整个城市都为之沸腾了。
尽管每个城市使出浑身解数来搞发展,招商引资,可是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依然很严峻。举个简单例子,东北的沈阳从2010年第一条地铁开通至今,累计有3条地铁通车。而同期建设地铁的杭州现在有10条以上通车,而成都市最近在修建30号线,成都据统计通车的有20条以上。
基础公共设施支出最能反应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尽管城市可能是大规模举债。
土地、商品房、投资政策、高新企业,围绕城市土地开始,各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哪里有更大的机会,哪里就可以聚集着更多的资本和企业。
大宏观战略给我们的启发是,经济发展的启动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比如对于光伏发电和晶体制造,这在起步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政府补贴是催化剂,不是主体,最终还是要新兴企业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提升竞争力,如此才能持续发展。
对于个人而言,面对房价增长,要找到收入增长的机会点,很多人因此选择背井离乡进去一线和大城市,城市发展越快机会越多,岗位分工也越细。参照城市发展启示,个人对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投资,也应该努力吸引优秀企业和平台,这次吸引是反向的,找到合适的企业或平台,个人到这里工作或创业。反之,如果限定了选择范围,一个人可以从事的行业与机会也是屈指可数的。当然在实际中,一个人选择走出去还是留下受很多因素影响,不是简单的投资决策就能概括的,比如子女上学问题、父母赡养问题、住房问题等。
如果我们愿意,总会在城市治理中看到个人发展的影子和规律,城市聪某种层面是宏观的个人,而个人又是微观的城市。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从底层都是一致的,每年预算是多少,投资多少,收入来源有什么,收入与预算的结余是多少。如何打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可持续发展。
所以,《置身事内》带我们从宏观管理出发,认识经济发展规律,了解政府对于差异化发展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做时代的清醒者和奋斗者,在大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