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晚报发了一个跟踪报道,《十二岁女孩玩游戏,刷走姥姥16万》,在媒体记者沟通协调下,游戏平台退回13.5万。
恰恰是,这已经不算新闻了。就我所在的这个小城,一年当中见诸报端的类似事件不胜枚举。家长辛苦挣来的钱,被孩子们在网上挥霍一空。更有甚者,拿了奶奶的看病钱充值游戏。
在这些“熊孩子”眼中,钱已经不是代表着劳动价值的钱了,只是他们玩乐的一个工具。把孩子养成这样,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没有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其次对孩子疏于管教,为图省心让孩子随便玩手机以至于上瘾。随意使用支付密码,给了孩子犯错的机会。再有,发现孩子的问题后,不够重视,教育不到位,草草了事,孩子感觉没那么严重,于是一错再错,胆子也越来越大。
孩子犯了错,家长宠爱包庇或简单粗暴都是不可取的,晓之以理,惩罚分明,才能让孩子知道何去何从。
现在熊孩子那么多,是个普遍问题。所谓的赏识教育跑偏,让家长失去了威严,让孩子无法无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老俗话值得深思。这个“打”字,我觉得不一定就是棍棒加身,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更多应该是时时鞭策提醒,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教育到位了,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不可理喻的奇葩事。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有个“怕”情并不矛盾。如果真是被惯的啥都不怕,那才是精神健康的缺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