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有看过阿乙的书,看到的是王琛笔下的作家阿乙,他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病人。病的不轻,要经常去医院检查,看不过了会在医院门口和不讲理的病人吵架,忍不了就动手,当然被拉住了。排队的时候会记下被叫号人的名字,说爹妈给取的名字,肯定比他给小说的主人公取的好。写作是他的生活,不知道是他活在作品里,还是作品在他的生活中。
在王琛的笔下,看到了一个历经沧桑的中年男人,他是实实在在的作家,有那么多的荣誉和光环在那儿,也有那么多作品。但是也像四楼二栋的邻居老张,对病情毫不在意的态度是对生命的热爱和豁达。有一个情节,我看了以后特别深刻,是说阿乙回家照顾病危的父亲,患有夜盲症的邻居吉柏收废品回来,在路上碰见,打招呼时说自己一天几十块的收入,是你们高级人的一包烟钱。
这是阿乙告诉王琛的一个形象,与其说王琛鲜活的写出来的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不如说这样的形象,一直活在阿乙的内心深处,有人评价说阿乙的作品从来没有离开过瑞昌那个县,那个镇。毕竟是生根发芽的地方,根扎的深了,叶花才能茂盛,长出来的果实才实诚。
看了几个片段,写在瑞昌当警察的那段日子,那里遇见的人,看到的事,带着灰色的调调,平淡、贫瘠、弱小、朴素。描刻的画面像黑白照片,没有什么颜色,却异常的清晰。
02年辞去了警察的工作,写了句“从此无君无父,浪荡江湖。”这样的豪气,我们小时候看金庸的武侠剧时都有过,但是长大了都忘记了。
在那个铁饭碗至高无上的年代,阿乙是名副其实的侠客,想起了我毕业那年,老爸也是千方百计,想把我弄进一个小学里当后勤老师,想让我有编制,找个差不多的对象,结婚生子,过上他们眼中稳定的生活,第一次因为自己的第一学历是专科感到窃喜,让我逃过一劫,因为学历不够,名额被别人挤掉了。
看阿乙描绘他生活过的地方,心里最软的一面就这么轻易地被戳到了,倒不是矫情,长大的地方有太多的人,和他笔下的一样。
记得我一位舅老爷,卖豆腐为生,家境贫困,生性寡言,豆腐做的远近闻名的好吃,但是也有人,嫌弃他不太注意卫生,不知道做豆腐的水干不干净;还有一位和我爷爷差不多岁数的,我妈让我管他叫大舅,50岁了才有第一笔积蓄盖一间别人家的门房当新房,花了2万块在贵州买了一个媳妇回来,也生了一双儿女,还有娶了傻媳妇的铁匠,种地、杀鸡比常人还利索的刘瞎子,名字叫六对的帅气罗锅......
养活阿乙的那片土地,我看到的是我的童年,原来也有那么多人等着我去替他们发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