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上)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上)

作者: YOLANDA_7314 | 来源:发表于2019-11-12 16:15 被阅读0次

    【一句话推荐】

    了解了心理学的研究,我们才知道人类可以提升自己、获得心理健康的原因。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上)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罗杰·霍克。他是心理学博士,在美国门多西诺学院任教,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多年。他之所以写《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这本书,是因为他发现心理学类的教科书直接列出了心理学的结论,而对结论是如何得来的过程只字不提。在收录这40项心理学实验的时候,他反复筛选,力求收录的实验能够代表心理学在某一领域有突破性发展。

    【音频简介】

    我们就开始跟随作者罗杰·霍克的脚步去了解《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精华内容。下面,我们根据内容的逻辑性,把这40项研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理特征”的研究,这类研究让我们确定人类拥有改变自己的潜力;第二类是“跳出局限”的研究,这类研究让我们发现提升自己的秘诀;第三类是“正视疾病”的研究,这类研究使我们拥有重获心理健康的信心。

    【你将听到】

    1. 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向?

    2. 为什么人拥有改变自己的潜能?

    3. 人们如何提升自己?

    4. 心理治疗真的有用吗?

    5. 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本书金句】

    1、心理学虽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2、心理学家必须尊重全人类的尊严和利益,尊重个体的隐私权和自主权。

    3、科学上一次次新的突破总会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激发一轮轮新的争论与研究热情,引领人类不断走向进步。这些新发现逐渐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心理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


    【音频文稿】

    1

    大家好,这一期音频为你讲述的书是《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相信心理学对很多人而言,并不陌生。对有些人来说,心理学也许比哆啦A梦的口袋还管用。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心理学能够如此“有用”,成为一门学科,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很多前人研究的结果。尽管这些研究成果也并不是完美无暇,但无疑,这些实验为心理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争议中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

    喜欢《生活大爆炸》的朋友,也许还记得其中一个情节,物理学界的宅男谢耳朵与美国甜心佩妮一起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这个心理实验是他们在杂志看到的,说的是两个异性如果能够共处一室一段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内分享彼此的生活,互相询问一些私密的问题,这两个人可能会爱上对方。谢耳朵觉得那个实验结论有点扯,因此,他就邀佩妮和他一起把这个实验做一遍,验证实验的结论是否准确。果不其然,谢耳朵和佩妮在做完实验之后并没有相爱,但尽管如此,他俩却因为这个实验更加理解了对方,他们的关系比实验前亲密了许多。

    在《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中,收录了40项心理学方面的实验,虽然很多实验的结果,和谢耳朵与佩妮做的那个心理学实验一样,结果有点小争议。但尽管如此,这些实验还是为心理学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全新视角,切切实实地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本书的作者是罗杰·霍克,是一名心理学博士,是美国门多西诺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多年。他之所以写《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这本书,是因为在他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心理学类的很多教科书只是直接列出了心理学的结论,而对结论是如何得来的过程只字不提。为此,他收录了40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以填补这个空白。

    1

    现在,我们就开始跟随作者罗杰·霍克的脚步去了解《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精华内容。我们根据内容的逻辑性,把这40项研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理特征”的研究,这类研究让我们确定人类拥有挖掘自己的潜力;第二类是“跳出局限”的研究,这类研究让我们发现提升自己的秘诀;最后一类呢,是“正视疾病”的研究,这类研究使我们拥有重获心理健康的信心。

    好了,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类心理学研究,“生理特征的研究”。在这里,“生理特征”方面的研究,指的是通过观察人的生理变化,找出智商、能力与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比如说一个乒乓球菜鸟练习打乒乓球,球技不断进步。如果仔细观察这个人,就会发现他对球的反应速度以及手臂肌肉的紧实度都会提升,而这种生理特征恰好与擅长打乒乓的人类似。

    乒乓球的例子暗示了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提升,也就是说,如果明确了生理特征和能力、智商的关系,就可以解决心理学各流派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那就是人的能力究竟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可以在后天改变的。

    其实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很多哲学家都支持先天论。比如说著名哲学家柏拉。柏拉图认为人类拥有的能力都是天生的。有的人可能天生就有管理才能,有的人可能天生就只配当奴隶,有的人可能天生就适合种田。这个观点用咱们中国一句老话来总结,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不仅是古代,现在很多人在谈论某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时,也往往喜欢把那个人的成就归功于他的天赋或者运气。在很多人眼里,有天赋这三个字是比勤奋、执著等品质更加动人的夸奖。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不愿意抹杀掉自己的努力。英国乒乓球名将马修·萨伊德就是其中之一。马修·萨伊德一度被认为是极有天赋的乒乓球队员,他曾多次代表英国出战。然而这个极具天赋的老将在多年转业之后写了一本书,叫《天才假象》,打破了天才的迷局。他在书中现身说法,告诉读者他能在兵乓球领域获得如此巨大的赞誉,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努力。在他被选入乒乓球队之前,他就在每天训练乒乓球。之所以看起来比别的队员有天赋,是因为他已经赢在了起跑线。

    不仅如此,《天才假象》中还列举了很多“天才的假象”。比如说莫扎特并不是音乐天才,他能在21岁写出“第九钢琴协作曲”这样的世界名曲,是因为他从三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弹钢琴了;又比如说黑人并不是一个长跑特别厉害的民族。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黑人没有更好的谋生方式,他们选择了以跑步为生的路,也会因为要以跑步为生而接受更多的训练。

    到这里,也许有人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呢?

    这时候就看出“生理特征”研究的重要性了。心理学上关于“生理特征”的研究为后天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研究从生理上证明了,一个人不管天资如何,他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自己。

    很多人可能知道这样一个科学小常识,一个人的智商高不高除了通过智力测试来衡量之外,还可以通过脑部的形态来衡量。一个人智商越高,他的大脑褶皱、沟壑就越多,大脑皮层就越厚。

    意大利有一个解剖学家玛拉卡尼,他就是根据这样的一个小常识做过一个实验。为了防止遗传导致的智商区别,他选择了同一胎生的几条狗和同一窝孵出的几只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中,他把狗和鸟分别分为两组。一组每天需要进行各种训练,另外一组每天则只需要吃喝玩乐。一段时间过后, 玛拉尼卡把这两组的动物分别进行了解剖。他发现,每天接受各种训练的一组比吃喝玩乐的一组,大脑的褶皱和沟回要多得多。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不聪明,他通过后天的训练也可以提高智力。并且在他提高智力的同时,大脑的褶皱和沟回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也许此时有人会说,如果后天的训练可以提高智力。为什么总有人在说,寒门学子考大学比富有的家庭要难?难道富有人家的孩子智商都比较高吗?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克·罗森茨维格做的三只老鼠的实验可以解答这个问题。马克·罗森茨维格选择了三只老鼠,也是同一胎生的。他把一只老鼠放在标准的环境中,一只老鼠放在丰富的环境中,一中老鼠放在贫乏的环境中。在这个实验中,标准的环境指的是一个大笼子,有适量的水、食物和其他老鼠环境;贫乏的环境则是指一个小的笼子,只有适量的水和食物,没有老鼠伙伴;丰富的环境则是在标准环境的基础上,还提供给老鼠各式各样的玩具。

    大概过了4个星期到10个星期,马克·罗森茨维格就把三只老鼠解剖了。他发现,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它的大脑皮层要比其他两个环境中的老鼠更重、更厚。这个实验表明了,一个人的能力除了受资质、勤奋程度的影响之外,还受眼界的影响。所以,一个人如果想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除了要努力之外,还要尽可能地拓宽自己的眼界。这也不难理解,富人家的小孩比穷人家的小孩容易考上大学的原因。两个努力程度相同的孩子,富人家的孩子很可能因为眼界广阔一点,思维更开阔而使他的学习效率要比穷人家的孩子高。

    除了智力之外,知觉也受到后天的影响。可能有人会以为知觉代表一个人清醒的状态,因为我们总说人有“知觉”。其实不然。心理学上的解释是,知觉会把大脑接收到的外界信息组织成一定的形式,并且对每一种形式赋予一定的意义。比如说,我们看到了山,我们知道那是山;我们看到天空,我们知道天空的颜色是蓝色的。

    心理学上现在普遍的一个观点是,人生来就有知觉,但是知觉是受后天环境或个人经验影响。书中记载了一项研究表明,刚出生三天的婴儿就能分辨彩色光斑和灰色光斑。因为在这两种光斑面前,婴儿看彩色光斑的时间要多于灰色光斑。

    虽然婴儿可以识别灰色光斑和彩色光斑,但他们并不能识别所有的颜色。对于颜色的识别,婴儿则需要后天的学习。这一现象不仅发生在婴儿身上,也发生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独立动画制作人萨夫瓦特萨利姆,他在TED演讲时就提到,人类是先生产某种颜色,然后才能识别这种颜色,其他人类无法生产的颜色即使存在,人类也看不见。据说,在荷马史诗中,荷马提到的颜色少得可怜,他还把海形容为酒红色,羊形容为紫色。

      从这则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识别颜色的知觉是随着经验的累积而不断提升。可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年纪相仿的两个人,一个人能识别的事物,另外一个人则识别不出来。人类学家特恩布尔曾在心理学杂志上发布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记载了他和朋友肯格在山里游玩的经过,肯格总是把几英里外的野牛看作是昆虫,特恩布尔告诉肯格远处是野牛他也不信,非得自己走进了看才发现自己看错了。好几次类似的错误发生后,肯格才变得和特恩布尔一样,距离再远也不会看错了。特恩布尔之所以比肯格能分清楚远方的物体,是因为特恩布尔经常在山间游玩,肯格却很少到山间。可见,知觉不仅和经验有关,也和人所处的环境有关。

    知觉除了识别颜色、辨别事物之外,知觉还可以辨别自己所处的高度。

    例如,我们会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不看好,他们经常会从床上或者沙发上爬着爬着就跌落下来了。吉布森和沃克为了弄清楚婴儿总是从高处跌落的原因,他们做过一个“视崖”实验。这个实验把婴儿放在人为的“悬崖”边。当然,这是非常安全的一个实验,就是在一个人造的悬崖上,盖了一层玻璃,然后就开始观察婴儿会不会爬到玻璃上去。实验的结果是大多数的婴儿拒绝爬过玻璃。因此,吉布森和沃克发现,婴儿从高处跌落和他们能不能感知到高度无关,应该是和他们肌肉协调能力有关。

    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索兹也做了一个实验。他设计了一个大概有七分米的“视崖”,刚开始时,婴儿和前面的实验表现一样,拒绝爬过“视崖”。之后,婴儿的母亲站在“视崖”的另一侧。当婴儿的母亲做出害怕的表情时时,婴儿会拒绝爬过“视崖”;当婴儿的母亲做出高兴的表情时,婴儿就放心爬过“视崖”。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婴儿可以感知到高度,他们在爬行的时候仍然会被母亲的表情影响。这个影响往大了说,是一种社会参照。

    上面的实验证实了人的智力和知觉都可以被后天所影响,后天的改变会使人的生理特征同步发生变化。从这一角度来说,人类的确有潜力改变自己。

    3

    除此之外,人的行为具有可塑性也是人类具备改变自己潜力的原因之一。

    那么,人的行为具有可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人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说到条件反射,我们都不陌生。科学的解释,它指的是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暂时性神经联系。这样的解释可能有点难懂,但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陌生,我们经常会遇到条件反射的情况。比如说,我们考试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考试就是外界刺激,我们紧张就是有机体的反应。

    尽管条件反射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但人类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直到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做了一个实验,人们才意识到外界刺激会让有机体发生反应。这个实验是这样的,由于狗吃干燥的食物会分泌唾液,有一段时间巴甫洛夫就故意喂一只狗干燥的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后,那只狗只要闻到同样食物的气味,在食物入嘴之前就开始分泌唾液。

    这则实验不仅让人们意识到了条件反射的存在,还让人们发现可以人为地制造条件反射。

    就拿实验中的狗来说,本来那只狗好端端的不会没来由地分泌唾液。正是因为长期吃某种干燥的食物,每次吃那种食物都会分泌唾液,久而久之食物与唾液之间就产生了神经性的联系。所以,后来狗闻到食物还没进口,只闻到味道就会分泌唾液。

    这种规律同时可以运用到学习上,我们可以把学习新知识看作建立条件反射。比如说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题海战术”,其实就是题目做多了,就会出现看到题目就想到答案的情况;这条规律运用到网球、羽毛球这一类球类赛场上,接球则是人们可以建立的另一种条件反射。通过训练,人们就会出现一看到对方打球的姿势,马上就明白自己要怎么接的情况。

    其次,人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心理学家托尔曼设计了一组老鼠走迷宫的实验,老鼠会在走出迷宫的时候获得食物。在食物的驱使下,老鼠很快掌握了走出迷宫的路线。仅仅试验了12次,老鼠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整个走迷宫的任务。之后,托尔曼改变了迷宫的形状和线路。老鼠在寻找出口的过程中,发现路线已经修改后,他们没有按照老路线来走,而是选择了通向原先食物摆放位置的最近路线。老鼠这则实验说明了记忆的存在,老鼠记住的不仅仅是某条线路,而是一个区域的地图。

    人的大脑要比老鼠高级。既然老鼠都可以在记忆路线的时候,都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的,人当然也可以。

    4

    好了,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知道了这本书探讨的是哪些实验改变了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这个主题。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了解的是心理学的第一类研究,关于“生理特征”的研究。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生理特征的”研究使我们确定人类拥有挖掘自己的潜力。一方面是因为后天的改变会使生理特征发生变化。当智力提升时,大脑的褶皱和沟壑会变多。同时,影响智力发展的不仅仅靠学习,眼界的变化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意大利的解剖学家玛拉卡尼将狗和鸟分组解剖的实验和三只老鼠的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除此之外,人天生就有知觉,但知觉的深度受后天的影响。人类学家特恩布尔曾在心理学杂志上发布的文章,以及婴儿关于视崖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人可以挖掘自己的潜力,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人的行为具有可塑性。人的行为具有可塑性是因为人具有条件反射。人为地制造条件反射,人可以建立外界刺激与自身的联系。狗分泌唾液的实验证实了条件反射的存在,以及人为建立条件反射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人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老鼠走迷宫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上述关于“生理特征”的研究狠狠打了先天论一扇耳光,为人类了解自己、挖掘自身的潜力,和心理学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好了,以上就是第一部分所说的内容.既然关于“生理特征”的研究已经让我们确定人类拥有改变自己的潜能。你可能会好奇,人可以在哪些方面改变自己呢?改变自己究竟有什么方法呢?在第二部分,我们将重点讲述人类跳出局限,提升自己的秘诀。

    感谢你的收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第一部分就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新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一部分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jq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