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坐了两次顺风车,听到了两个关于财富的故事。
一位滴滴司机是名保险业务员。他说不少新客户找他买保险是因为拆迁发财了,感觉健康和安全更重要。在他眼里,懂得买保险,还算有点理财意识。他说很多拆迁暴发户,财富来得快,根本不会打理,没两年就挥霍完了。
还有一位滴滴司机是个体户。他自己就是一个拆二代,已经拥有了四套房子。他言谈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满足,但可以看出,手上还是不敢懈怠。
如今关于房子的话题,塞满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不是因为房子有多伟大,而是因为,房子带来的财富浪潮,把80年代以前那种勤能致富的财富观,冲得支离破碎。
中国人大部分的财富集中在房子上,还有一部分财富集中在理财产品中。如今,随着一部新规的出台,游戏规则改变了。
在上周,央行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号称“资管新规”。
关于这部新规的亮点,我概括几条:规定资产管理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同时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至2020年底,确保平稳过渡。
这个新规的影响面有多大?按照央行的说法,涉及到大约100万亿的资产规模,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银行理财,就占到了22.2万亿。简单地说,除了银行存款和股票债券,你能想到的其他和钱有关的金融产品,都被这个新规管起来了。
为什么要出台这个新规呢?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我想搞清楚这其中的逻辑,比懂几条具体的理财建议更重要。
说到新规,我们要弄懂银行表内与表外的概念。
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都有一个“表”,这个“表”就是资产负债表,可以理解为记账本。
表内业务主要是银行存款、贷款等,这些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表内业务时刻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
表外业务可以简单理解为,不涉及存贷款的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比如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只是用自己的信用做个中间担保。
以前,银行表外业务监管不严,上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银行的记账本,只管表内资产。比如每个月央行公布的M2数据,就是银行表内的存款。这个M2数据比较准确,也好监管,也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途径。
那为什么银行记账本不管表外的资产呢?因为原来表外资产规模比较小,影响力不大。但如今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中国M2规模已接近170万亿元,银行表外理财资产达到了22.2万亿,再加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规模近100万亿,这些资管产品总规模达到M2的58.9%,俗称“银子银行”,监管层不能再视而不见了。
中国的货币调控政策是瞄准M2的,但如果有一大笔逐渐接近M2量级的钱,游离于监管之外,那央行的货币政策肯定会打折扣。这就是监管层要搞资管新规的根本原因。
更关键的是,资管产品风险逐渐增大。比如各种通道、资金层、多层嵌套、期限错配、加杠杆的问题随处可见。去年以来,银行系统爆发的理财案件,彻底颠覆了许多人对银行的信任。
2003年,中国经济开启了房地产拉动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M2狂飙,影子银行迅速膨胀,居民债务率加速上行,货币发行和债务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GDP和居民收入增长。
钱多了加杠杆赚钱太容易,钱都在楼市、股市和各种理财里面空转,而且还有刚兑兜底,就越发变本加厉。很多人的财富是纸上幻觉,是靠货币和债务堆出来的。
现在美联储加息缩表,整个外围金融环境都紧缩了。再看国内,楼市泡沫岌岌可危,各种债务丛生,内忧外患之下,我们被迫要去杠杆。
去杠杆就是要消灭货币流动性,原来伴随这些流动性而来的财富,也会跟着消失,许多后知后觉的人,财富将归零。
最近,一本叫《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的书很火,作者当然厉害。他在书中指出十次危机九次房地产,所以中国未来楼市调控没有那么快放松,除非美国中断加息,重回宽松。
国家的思路已经变了,我们守护财富的方式,也要跟着变。国家去杠杆的时候,我们也要坚决去杠杆。
越是重资产的投资,流动性差的投资,就越要提前离场,所以永远记住李嘉诚先生的话,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