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49 科技金融的全貌
财富和增长
-- | 传统金融 | FinTech |
---|---|---|
信用主体 | 中心化主体为核心 | 去中心化主体为核心 |
数据 | 数据是决策的辅助 | 数据智能主导决策 |
信用的产生方式改变了?实际上大型的科技金融公司依然承担着信用主体的职能,例如蚂蚁金服。
数据从边缘支持,到了算法化决策的主体。
金融科技对社会的重构
重构:
- 移动支付:重构商业形态,让商业交易行为在线
- 智能合约:重构金融业态和监管
人工智能应用在信用审批,纯数据化驱动 - 区块链:重构信用体系
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使没有社会关系和信用累计的人群相互信任
负面影响:
- 金融稳定,没有边界,快速变化
- 数据隐私,数据确权
- 技术垄断,技术壁垒带来垄断的财富效应
科技金融与贫富分化
马太效应是必然的结果
金融科技可能刺激经济进入新的高速增长周期,让大多数人的收入增长。但降低收入差距是不切实际的。
蚂蚁金服
数据驱动
数据驱动是业务模式:
- 动:数据的动态变化
- 驱:决策的主体是模型和算法
数据驱动的好处:
- 精准度提高:个性化、千人千面
- 高度标准化:如小额贷款成本下降,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 外延空间扩张:业务模式具有可扩展性
平台生态
平台支持多边交互,自我演化成复杂网络;
平台的管理者是护林人,维护生态平衡,而不是当上帝。
科技金融平台对标
数据和场景是决定性因素:
- 服务场景是气候:
- 覆盖场景足够丰富
- 直接的商业场景
- 金融数据是土壤,多维、客观、高频
不就是蚂蚁金服的特点吗
腾讯的潜力:
- 社交场景,及其丰富、高频
- 数据沉淀,强大
但社交场景和商业场景之间还有隔阂。
竞品对标
- 京东金融:物流和供应链有优势,场景较弱.
供应链金融,压榨供应商的应收账款,平均三个月以上才能回款,向供应商放贷.
京东白条,京东发货之后,并没有向供货商打款,空手套白狼赚利息。
京东金融对用户和供应商并没有真正地赋能,没有形成生态圈,更多的是一个吸能者。
消费金融 - 百度金融:搜索数据,但场景差
W51 比特币
比特币是什么
技术基础:
- 区块链:透明、可匿名的点对点交易,绕过了中心化信用机构
- 哈希函数:独一无二的财富密码
货币记账方式
如果把货币只看做一种记账方式,比特币就是分布式记账。
朋克对货币体系的不满:
- 中心化信用体系不透明:权力的滥用,滥发货币,通货膨胀
- 个人隐私的丧失,资金的动向都在中心账本
比特币:
- 每个人都有监督权和创造权
- 保护个人隐私,货币民主化
比特币能解决现行货币体系问题吗
- 大规模的应用,必然需要有力的信用主体,完全去中心化难以实现
节点足够多之后,技术上存在限制 - 比特币实际上以算力取代权力,算力中心成为新的垄断节点,依然存在不平等
- 无法解决通货膨胀,实际上是技术金本位,可能造成通货紧缩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香帅:不是
- 币值波动大,不稳定,无法承担价值尺度
- 技术上还不能在大范围流通
- 不具备现代货币的国家背书
- 不能承担货币调节经济的功能
可以被看做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殊金融资产。
W52 区块链与智能合约
区块链
- 信用:分布式记账,不需要中心化的认证,就能保证可信度
- 确权:时间戳的唯一性
跨越时间的共识机制,重构价值。
区块链的变革和局限
变革:从信用相关行业开始,逐渐推进到更广泛的交易和市场。
制约条件:
- 技术维度:算力和算法,速度还很慢
- 制度摩擦:挑战国家主权的信用主体
- 人性问题:如何保护个人的隐私
区块链的类型
- 公链:理想状态,完全开放,但难以落地
- 联盟链:不完全开放,相当于局域网
- 私链:反区块链
智能合约
使得合约可以动态、重复执行的自动机制。
区块链+智能合约:保证点对点交易,保证合约的不可篡改性。
数字资产普及后,智能合约的执行就能自动化完成资产的转移。
W53 未来社会
微粒社会、高清社会
人的颗粒度变小,可辨识度增加,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互动增加。
人的活动在线化,个性化有可能成为现实:
- 精准商业
- 精准医疗
- 精准金融
信用社会的弯道超车
社会信用水平的差异:
- 美国:信用卡+FICO
- 中国:中央货币财政体系+现金
个体模糊,没有信用
移动支付:
- 个人行为金融化
- 个人信用资本化
数字化的个人行为(交易记录)就是对个人金融状况的描述。
大数据时代的难题
数据的两难:
- 不开发,就没有商业价值
- 开发,就会损害个人隐私
个人与非个人的数据并没有明显的边界
有待解决的问题:
- 数据确权
- 定价,利润如何分配
科技金融图谱
必读书单:
- 在线,王坚
- 智能商业,曾鸣
- 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