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很想写点什么?(想上进)
但是,脑海里白茫茫一片,偶尔会有一些小的想法。大部分没有及时记下,随风飘散。小部分的想法变成文字之后,却发现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响声也许清脆悦耳,却珠中无孔,无法串成珍珠项链。(不得法)
这个问题困扰我多年,我相信被困扰的不止我一个。但最近的阅读和写作双管齐下的经验给了我一点启示,一点如何在玉珠上钻孔的启示,分享出来,让自己经验得以串联,也希望能给抽时间阅读文章的朋友一点思路。
最近所得的启示,是因为一个学术概念和两本书籍的阅读。一个学术概念是指话语分析中的“互文性”概念,我接触话语分析这种方法是在硕士研究生期间,但博士期间做 presentation讲解话语分析研究方法时还是一知半解。
但真正获得感悟,认为这个概念的有用性远并不止于学术研究,是因为两本书。第一本书是美国作家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第二本书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合著的《文心》。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我大约是在2013年时看过台版的,当时是听了梁文道老师主持的《开卷八分钟》推荐,中译本当时还没有,我买了英文和台译本,觉得很好看,一口气读完,就没有然后了。
到这里,真正的问题出来了。我读过不少书,很多都是很好的书,但是,我不会写书评。是方法的问题么?我也读过介绍写书评经验的文章,很有用。但,在我面对具体的一本书时,这些他人的经验无法完成内化,不起作用。
写不出书评是输出端的问题,我识字,也会打字,不是技术的问题。写不出主要是卡在我没有思路。思路是信息输入时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不知道自己看书的目的是什么,看完合上,我就被淹没在一些散乱的细节和想法中了。
恩,要找到那根线。在我还没清楚意识到这也是我要找的那根线时,线索一出现了。不久前,我重新翻看了《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里面有一章是讲“互文性”,大意是所有你正在阅读的故事下面都套着另外一个故事。为什么我对这个概念很敏感呢?“互文性”是话语分析的关键概念。在学话语分析的时候,我差点想把自己吊死在这些个概念上。但当我看到,互文性这个概念在这本书讲解文学作品的书中出现时,脑中有堵墙震动了下,终于裂开了一丝缝。
接下来就要说到《文心》这本书了,是《文心》让我脑中阻隔我所学过的知识、经验的墙轰然倒下。
我读过《文心》后,颇有感触。又因为近来爱上写作,硬写了一篇书评,写得很成问题,写完毫无畅快淋漓之感,只有磕磕绊绊的尴尬和为难,我还是大无畏地发表了。
回头分析,这是因为我一会想写《文心》带给我关于为何接受教育、为何要学习的感受,一会想写《文心》里改变我观念的句子,一会又想写我对现在社会教育的感想。这就是常说的思路混乱。
因对书评不满意,我没有还掉《文心》,留在手里,不时翻看。今早,突然翻到《触发》这个章节,写的是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去四川某中学任教,寄信回家报平安时,在信笺中专门嘱托乐华应如何阅读和写作。
摘录如下:
普通人都以为读书就是学作文,作文须从书上去学习,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见解。
书籍原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
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专从书上去学文字,即使学得好,也只是些陈言老套,有什么用处呢?我劝你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我们如果一味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我还希望你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任何一件事,包括故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互文性是一种普遍性。那么,如何去互文呢?这就需要触发的能力。但是,高级的互文,需要高级的触发能力。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从古希腊神话中总结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是一种学科跨界的高级触发。低级的触发就不用说了,它会导致各种文本之间毫无关联,缺乏逻辑的乱搭,山寨一词准确形容了这类低级触发的特点。
最近好几个微博号和公众号都在热烈吐槽的《三休:火星归来》,凭借着极为低劣的互文赚到了一定的曝光率。写作要蹭热点也是这个原理,因为与热点互文,可以获得点击率啊。
因为需要举例子,我也来蹭个热点,这并非我本意。以《三休:火星归来》为例,它低劣的互文主要有三个表现:
1、《三休》只攫取了最表层的符号。它贴靠的最大热点是刘慈欣老师的科幻小说《三体》,片中使用了大过滤计划、火星的科技科幻词汇作为台词,且仅限于台词使用。画面上,则使用了不少别的作品拍摄的宇宙、星球的画面作为背景介绍,这可能还侵犯了版权。
2、文本关联规则极为混乱。高科技文本与生活文本的乱搭,比如让人跌破眼镜的男女主角被一群形象酷似保安追杀,台词中可能是高科技警察吧(恕我无能,没有勇气点开看一遍);
3、内文本的情节缺乏情境、逻辑、情感等合理的联系,充满了各种矛盾。以情境来说,故事情节设置是2038年,场景却是现实生活的场景,火车勘探开的是吉普车,勘测石板有上亿年的的历史用的是肉眼;
如果这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火星勘探故事片,它随便怎么创造文本之间的互联都没有问题。问题是在它之前已有无数个火星勘探的故事文本,创造情节真实感的文本规则已经存在了。《三休》完全打破既定的文本规则,也就无法给观众以真实的幻觉,只留滑稽。
到这里,为什么我读得不好,书评写不好的答案就很明显了。读不好,写不好是因为没有培养出高级的触发能力,缺少属于自己的新鲜且独特的材料。
触发能力是需要训练,坚持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因为写作需要材料,材料需要前后串联,也就倒逼着作者要去纺织一根独特的适合这些材料的线。
这句话里,我就把我新创作的文本与纺织的词汇进行了互文,这是属于我的触发,但它还不够,不够新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