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天曼传奇》
主 编: 王正用
副主编: 贾多毅
马雪峰
刘保东
责任编辑:孙晓波
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编印
接官亭
在纵横绵延的宝天曼南麓,依山旁水有一座古色古香、玲珑剔透的小亭,小亭的上沿,高高悬挂着一幅烫金横匾,上题“接官亭”三个苍劲有力、笔峰犀利的大字。在这“接官亭”的旁边,沿着一条阡陌的小路,密林深处隐约可见一眼石洞,有兴趣的游人,如果拾阶而上,步入洞内,还可发现洞内曾经有人居住过,因为,里面至今仍保存着一张石桌、一条石凳和用来作床的一块青石板儿。
那么,到底是谁、又是为什么居住在这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荒野石洞里?那“接官亭”三个超凡脱俗的大字又是谁题写的呢?说起来,话可就长了。
传说,在西汉末年,汉室曾有一个叫刘永的老臣,这刘永秉性耿直,不畏强权,疾恶如仇,与当时大权独揽、扰乱朝纲的贼子王莽,势不两立,他乘镇守边关之际,举起“清君侧”的大旗,率兵讨伐已经摄政的王莽。王莽为此恼羞成怒,不仅派出重兵镇压了这次讨伐活动,残杀了刘永,而且,假传圣旨,准备将刘永家老少满门抄斩,以泄心头之愤,杀一儆百。幸亏当时朝中另外几位老臣的竭力担保,加之王莽也有心贿赂人心,方才保住了刘永唯一的儿子刘隆。
那年,刘隆刚满七岁。
从此后,本来爱说爱动、天真活泼的刘隆,变得沉默寡言、心事重重,再难露出欢欣的笑容。他在父亲生前的几位同朝老臣的扶持下,苦读经书,勤练文武,每天夜里挑灯夜习,三更不眠,一直读到东方将白,方才吹灭油灯,趴在书桌上,打一个盹儿;而当五更鸡鸣时,他又重顿精神,握剑迎晨……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本来体弱身纤的刘隆,也渐浙长成了一位浓眉大眼、眉目清秀、体魄强壮的人才。唯一没有变化的,只是他依旧少言寡语,不善交际。
十六岁那年,刘隆考进了西京长安的太学。这期间,他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练就了更强的本领,而且,他对在王莽统治下的黎民百姓的苦难生活,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天,刘隆被几位同窗强拉着,去拜访在京城中任官的一位老乡。路上,他们偶然遇到了一位满脸菜色、衣着褴褛的老妇,只见她手牵着一个只有五、六岁的小女孩,沿街叫卖道:“哪位老爷行行好,收下我这可怜的小孙女吧……”
刘隆见此,站住了脚步,迎着老妇不解地问道:“老奶奶.您这是在干什么呀?”
谁知,刘隆不问便罢,老妇一听他的问话,早已哭干的昏眼中,顿时又泛起了混浊的泪水,说道:“这位少爷,您哪里知道啊!现在.俺们穷苦人家确实没办法过日子了。桑高一尺、地添一垅都要抽税,而且不论年丰年荒。象今年,大旱无雨,粮食颗粒无收,我的儿子和媳妇早已饿死了,就这样,官家还逼着收捐纳税,无奈,我只好卖掉自己的孙女,以求免死……”说着,呜咽阵阵,言不成句。
刘隆听了这话,不禁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要不是那几位同窗的强拉硬扯,他真不知道该怎样离开眼前的这位老妇……
中午时分,心事重重、愁眉不展的刘隆,跟着同窗来到官职并不大的老乡家中。一进府内,刘隆立即被眼前金雕玉饰、豪华奢侈的环境给惊呆了。
主人倒也热情,把他们迎进客厅,吩咐仆人上茶、备酒,热情款待。席间,只见主人为保持室内清洁,吐痰不是吐在地上,而是吐在站立在左右两旁服侍的女仆身上,女仆呢?还不得不装出一付十分乐意的样子,象接受甘露一般,争着受用……
眼看着这一切的刘隆,不禁心潮起伏、热血上涌,怒不可遏,一甩袖子,便不告而辞了……
太学结业之后,当那些同窗一个个削尖脑袋、托亲朋求好友、攀高谋势、争入仕途的时候,刘隆却不声不响地打点起行装,抱着乱世不求官的决心,离开了闹声纷纷、狼藉不堪的京城,默默地来到了宛城正北的独山,隐居了起来。
却说,当时在宛城任太守的是一位姓吴名义的大学士,这吴太守读过经书,喝过墨水,知道文人学士的价值,他为了自己能够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招集了不少趋势的门客,为自己出谋划策,纵横官场。当刘隆隐居独山的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时,暗暗窃喜的吴太守,知道此人知识渊博,才华过人,立即打发手下的一位说客,前去独山,寻踪访迹,找到了刘隆。当这位说客把吴太守的“美意”转告给刘隆,请他下山辅佐的时候,刘隆连连摇头,坚辞不受,婉言打发走了这位不速之客。
谁知,当吴太守听了说客的回话后,认为刘隆只所以不出山,是因为怕给小了官职。于是,他立即又打发自己案边的师爷,携带金银财宝,再度登山,恭请刘隆,并捎去了吴太守“只要下山,定作重用”的旨意。岂料,当刘隆听了这位师爷的话后,轻蔑地冷笑道:“我要有心为官,早当上了太守。请转告吴大人,本人一不求官,二不贪财,只愿淡泊独处,藏身山林,聊以度日。”直说得那位师爷满脸通红,只好怏怏然低头下山去了。
事后,刘隆为躲避吴太守的再次纠缠,悄悄起身来到了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群兽出没的宝天曼下,在一处依山旁水的石洞内安下身来。他决心在此进一步苦练文武,增谋添略,以期逢时,出山报仇,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讨伐王莽,恢复汉朝。
三年过去了,身在深山老林之中的刘隆,不仅练就了一套治国理家的本领,而且,由于打探到汉王刘秀已在中原一带起兵伐莽,觉得自己出山施展抱负的机会终于到了,很是兴奋。就在他准备下山,前去投奔汉王的时候,忽然,一位自称姓葛、衣冠楚楚的宦官,带着一群莽军来到了他藏身的洞口。
原来,在这三年时间内,那拉曾任宛城太守的吴义,由于能吹会拍,功于投机钻营,渐渐得到了王莽的赏识,擢升进京,成了当朝的一个大红人。虽然如此,但这吴义仍然没有忘记曾使自己屡碰钉子的刘隆,他觉得:要么此人为己所用,娶么必须斩草除根,否则定是当朝的一大隐患,万一被刘秀所收,后果不堪设想。为此,他奏请王莽,特派这位能言善辩的葛宦官,带人入宛寻找刘隆,并授意他见机行事,或收或除,一锤定言。
却说,这位葛宦官带人入宛之后,寻遍城北独山的上上下下,但却始终没有发现刘隆的踪迹。他怕回去无法交差,自惹灾祸,无奈,只好东访西查,一路打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在这偏僻的宝天曼下,找到了眼前的刘隆。
这里的葛宦官也顾不得喘一喘粗气、擦一擦臭汗,满脸堆笑,忙不失迭地将吴大人“恭请“刘隆进京为官的“美意”,述说了一遍。
刘隆一听,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声色不露地道:“鄙人不过是山野中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贵人洪恩,岂敢!岂敢!”
“那里!那里!葛宦官连连摇头道:“不必太谦逊了!贵人大名鼎鼎,才华过人,如领官受职,必能大显身手,何乐而不为呢?”
“实不相瞒,鄙人久居世外,朝中之事点滴不通,承蒙错爱,确难从命,还请葛老先生回去代为‘致歉’!”刘隆坦然而又坚决地答道。
葛宦官这时瞟了一眼刘隆居住的那眼石洞,看到里面只有一把剑、一堆书、一条石凳、一张石桌,外加一块铺着禾草的青石板儿,不解地问道:“难道朝内的官禄您不喜欢吗?”
刘隆听到此话,心里一阵不舒服,他冷冷地一笑,接着道:“葛老先生,你们看错人了。那些高官厚禄,对我来说,就如粪土一般!”
葛宦官见此,知道再劝无用,立即变脸失色,喝斥道:“哼!好一个不识抬举的东西,看来你是存心不轨,定要犯上作乱不可。来人!把他给我拿下!”说着,他手下的那帮莽军就猛窜了上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突然,旁边的密林中斜杀出一支汉军,领头的正是汉王刘秀的那位名震遐迩的军师邓禹。只见邓禹指挥着个个勇猛似虎的军卒,一阵追杀,不一会,就把葛宦官连同那帮莽军,一个不漏地送上了西天。
原来,汉王刘秀自起兵之日起,就多方打听刘隆的下落,一直到不久前,方才得知刘隆隐居在宝天曼一带,为此,他特派军师邓禹前来寻找、迎接,没想到竟发生了刚才的那一幕。
从此,刘隆跟随汉王刘秀,出谋划策,南征北战,讨伐王莽,直至杀进西京长安。建都后,刘秀为了表彰出尽汗马功劳的刘隆,特地让人在宝天曼刘隆隐居的那眼石洞旁,修建了一座小亭,并御笔书写了“接官亭”三个大字。
注:刘隆、字元伯,安众人,后汉二十八宿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