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离开家到新的城市读书,正值青春期,自尊心强,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总藏着过于敏感和骄傲的心事。
高考前,所有人向我们灌输的观念:大学是唯一的目标。上了大学之后,总是有些愤愤然的情绪涌上来,不愿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不愿做妥协,现在看来那是一段很孤立的时光。从那时起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和身边的很多大学新生一样,我们在相互交流后发现,我们进了大学,忽然发觉自己不太认得自己,我们是谁,未来想过什么样子的生活,似乎过去的十几年都没有想过关于“自我”的问题。
应试语文永远给命题作文。围绕既定主题和材料,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用上摘抄来的排比句,用上感动中国的例子,用苏轼李白辛弃疾的诗词,练习漂亮的书写,练习总分总三段式,练习在结尾爆亮点,练习各种拿高分的技巧。却少有机会写一写内心。
大学一年级的一天,我忽然跑到学校小杂货店,买了一只很薄的本子,至今还记得本子的封面,是一个可爱女孩放风筝的手绘。从那开始用前所未有的方式——用日记开始和自己对话。写作逐渐开启了封闭和麻木的自我意识。拿起黑色签字笔,我在小本本上每天书写,记录天气阴晴和心情起伏,追索过往,询问内心。
不断发问,又不断解答,与内心持续对话,就像穿越未经发掘和修葺过的杂草丛林,脚步泥泞。几乎每天不间断的书写,内心从芜杂变得整洁,从惶恐焦虑变得平静,我发现书写日记似乎是能与自己达成和解的最好方式。
记日记疏解情绪、梳理思路、记录生活。刚入学时的焦虑减轻了大半。一个人在安静的自习室写写东西,那感觉非常平静美好。内心的很多想法越来越坚定,不愿随波逐流,不愿刻意融入,写日记似乎成了我特立独行的一个支撑点。
那些随时插翅飞走的灵感和思绪,写作帮我捕捉。笔尖下流淌的文字,像一面镜子,反应了最真实的自己。有时只是宣泄情绪和吐槽,有时是阅读的感想,有时记录和老师朋友的互动,文字透着稚嫩的学生笔触,有时又可爱的冒傻气。现在读来,也能一瞬间回想起当时的心绪和情景,所有的点串联成线,我回头能望得见跌跌撞撞的成长轨迹。后来又写了一些读书心得和旅行游记。
读书那几年,我没离开过记录的习惯。上学总归和书本离得近,又是读语言文学,自然少不了阅读。品质优良的输入,滋养表现力尚可的文字。
工作后阅读时间骤减,常常和邮件公文相伴,快餐时代的新媒体推送、标题党、表情包席卷碎片时间;职业焦虑催生知识付费,又迅速占据了闲暇时间。蓦然发现我的文字越来越没生趣,我发现自己写的大多是“功利”的文字,为了达成某个目的,学会某个技能而写,或许也叫“干货”。
这和我的阅读不无关联。这就叫You are what you eat. 写出来什么,取决于读了什么。“水货”是不受欢迎的、缺乏诚意的,人们读长篇的文章、大部头的作品越来越难,直接告诉我方法论123,把结论和盘托出,最好学了马上就能用。这类“功用类”写作本身没错,只是我感到自己过分沉迷于此。
我曾经挺爱记游记的,好久不写,鼓起信心落笔,颓然发现文字表现力的匮乏,写出来的东西和微博朋友圈里的“好美啊”、“无法用语言形容”、“一生要去一次的美景”没什么本质差别,对美好景色的描述和形容无限接近于干枯。
更令我沮丧的是我发现自己的感受力在钝化。旅行中的美景和奇遇,搁在过去,我包里一定塞进便携键盘和iPad,深夜不睡觉也要兴奋地记录下来。而现在我几乎懒得动笔去写游记了。
翻翻手机耗电的App,发现大多数时间都耗在微信,除了必须关注的工作群,还有不少聊天群,大家习惯用短句和表情包代替大段的长句深度分享。很多人每天读的大多就是微信公号的推送了。
晚上和老公聊起他出差路上无聊买了几份报纸和杂志,飞机上阅读感觉很不错。如今在我们工作和居住的周围已经见不到报刊亭的踪影,两个人商量起订阅一些报刊杂志邮寄到家里,回归传统朴实的阅读。
闲暇时间是人宝贵的资源。唯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生活表面的相似。
我也在想怎么喂给自己好一点的精神食粮,在每个心无挂碍的闲暇时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