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种了一亩多黄瓜,因为水利条件好,几乎每天都浇,所以长得特别快。开始赶集去卖还可以,可是后来就卖不及了,再说赶集还耽误功夫。
于是,我就开始下乡吆喝着卖了。我在集市上买了两个大的篓子,用旧自行车外胎一头绑一个钩子,把两个篓子分别挂在自行车左右,最多的时候能驮黄瓜200斤,
而且称重的时候非常方便,往里一靠,篓子就挨着了地。我们老家周围的村子非常的稠密,往西他们几个村子的水是咸的,大部分都是碱地,而且那时候还没有挖河,所以地里不能种菜。
而且庄稼也是用井水越浇越减产,所以那些年基本上靠天吃饭,吃菜大部分都是靠买,所以这也算一种商机吧。后来慢慢的引来了河水,现在也修了水库,而且有了深井,吃水也不成问题了,这是后话。
我的黄瓜大部分都往西走,下乡去买。但是我还不会吆喝,一开始有些喊不出来,就在村里转悠,可是,没一个人问。没有办法,我只能在没人的地方吆喝两声。
然后再自己听一下,像唱歌一样,看怎么吆喝的好听。于是,练着练着我就喊出来了,而且还是男高音,声音特别洪亮而且好听,渐渐的有了自己的特点。
那时候,我和老婆每天一大早就去摘瓜。首先得提桶清水,把摘来的黄瓜,用手掐起一把,在清水里过一下,然后整齐的摆到篓里,这样卖的时候特水灵。
我刚到村头,还没有进村的时候,就开始了吆喝,“黄瓜喽……谁要黄瓜……”于是人们纷纷的走出门来,在大街的胡同口等着我的黄瓜。很多的时候都不问价,都是老客户了。
一般情况下,我的两篓黄瓜,有两个村子就差不多了。那时候地里的活儿忙,人们没有时间炒菜,大部分人都是拍根黄瓜,弄点儿蒜泥,整点儿酱油,醋,既省事儿又好吃。
因为我的黄瓜都是新摘的,那真是顶花带刺,而且我的秤上从来没有少给过,所以深受乡亲们的欢迎。几乎各家各户都要,有时候我一天去两趟,他们就买两次。
慢慢的我都熟了起来,街头巷尾的闲人就经常跟我唠家常,而且很多人我都叫出名字来,甚至谁跟谁家有亲戚。谁的儿子娶了谁家的闺女,我都知道。再后来我剩点儿3斤5斤的㡳,就给老头儿老太太们不要钱分分。
这也给我以后做木材生意打下了基础,说实话,我伐树的时候,没少挣了这几个村儿的钱。不得不承认,做生意人熟真的是一宝呀。
我从此没有时间去赶集了,每天就是串村去卖,回来就在黄瓜地里忙。可是随着黄瓜摘的越来越多,我调整了思路,又改变了卖的方法……(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