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卫哲和王逍海的《金领》一书中,卫哲对职业发展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精彩的解释。(以下是对关键部分的引用。)
企业财务管理中有三张最重要的表格,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也可以这样去考量。
第一个十年,更多的关注资产负债表,职业生涯的早年,要增加你的资产,减少你的负债。
第二个十年,要偏重关注损益表。通过专业的机构,合理变现你的资产,要看你的资产有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估,得到有效的变现。
第三个十年要关注现金流量表。临近退休,更多考虑家庭的负担和养老。
在书中将职业生涯分为三个十年,总计是30年,这一点有待商榷。22岁工作,52岁退休,实在是理想情形。但是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却毋庸置疑。三张表在职业生涯中同时并存,只是各阶段的侧重点不同。
职业发展初阶段是刚离开学校步入职场的阶段,此时对于职业发展还是一知半解,根本谈不上终身的职业目标是什么。这个时候要关注资产负债表。资产来自于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雄厚的公司背景,良好的团队合作,融洽的工作环境。为什么毕业生对于知名企业趋之若鹜,那是因为知名企业可以提供以上各个资产要素。负债是个人的能力、经验、性格的欠缺,借着职场初期即使犯错也可原谅的时机,勇于尝试,不怕犯错,完善性格,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此阶段的一个陷阱是现金流量表,因为职场初期恰恰是人生中最需要钱的阶段,现金流量表虽然也很关键,但绝对不是侧重对象。有些人会在此阶段做一些兼职,投资,挣一些小钱。这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分散了精力。在此阶段没有增加资产,以后增值的空间就会降低。
职场第二阶段侧重损益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积累了资产,就要把它发挥出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体现自身的价值。此阶段并不意味着一定需换工作,但要评估目前的公司是否提供和合适的平台,并给予了相应的价值回报。
我们常常看到员工任劳任怨工作了几年,然后跳槽,拿到了不错的薪水。可以把“任劳任怨的那几年”看做员工在侧重资产负债表,跳槽就是为了更好的体现损益表。那么从公司的角度,如果想挽留关键人才,就要时时关注人才的损益表,确保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关键人才能力和经验增加,那么就提供更挑战的工作,同时通过晋升和奖励,一定要把钱给到位。否则就出现了马云所说“一是钱没给到位,二是心受委屈了。”的第一条。
职场最后一个阶段侧重现金流量表。所谓职场最后一个阶段是不是第三个10年,肯定不是。是不是临近退休,也许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终身发展。即使退休,也许只是达到的法定退休年龄,但是完全可以退而不休,换一种形式实现自我价值。这里倒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可以分享。公司合并拆分,员工需要转换工作机构(legal entity),于是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对于一些临近退休的员工,他们就会选择拒绝转换,获得一笔经济补偿金,离开公司。此时新公司的广阔发展前景对于他们而言已经失去了重要意义,职业未来已不那么重要,落袋为安才是根本。
网友评论